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时代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邓睿 戴丽莉

  [摘 要] 信息技术背景下,研究智慧时代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模式,提升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四途径”的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途径,形成课堂学习途径、实践理解途径、理实融合途径、分析探索途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智慧时代;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模式培养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2017SJB1725);2018年度全国职业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2018QZJ094)
  [作者简介] 邓 睿(1977—),女,四川德阳人,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拓展研究;戴丽莉(1977—),女,江苏连云港人,工学硕士,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素质训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17-0356-02    [收稿日期] 2019-01-02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人类社会正由信息时代走向以创新为核心的智慧时代。作为当代高职大学生,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智慧新时代,必须与时俱进地重构创新素养,不断改进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模式。
  一、创新素养内涵
  创新素养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创新技巧或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等创新心理品质与创新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要素共同组成了创新素养。其中,创新心理品质是创新素养的特质内涵,创新知识结构是创新素养的内在基础,创新能力是创新素养的外在表现[1]。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创新人格是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创新能力是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观念、新技术等独特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
  创新素养是高职大学生对自身综合要素的组合能力,通过将自身的信息素养要素与专业知识进行组合,产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注重所学知识和技能重新组合。智慧时代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是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调整其创新思维,开拓视野,多角度去思考和认识事物。
  二、研究基础
  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国内外都很重视大高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在国外,牛津大学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行“学院制”“导师制”;丹麦阿尔堡大学开设启发式研讨课;斯坦福大学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人文学科[2]。在国内,陈静静从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和创新人格与心理三个维度研制出创新素养模型[3];郭一等人指出提升高职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并给出了六大举措[4];师保国等人分析了STEAM教育模式对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影响,对STEAM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5]。
  国内外学者都对创新素养提出了一些實践思路,相比较,国外更早重视创新素养教育,倡导启发式的模式,重视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者对所研究的问题范围极为广泛,但在教育活动的微观层面探讨大高职大学生教育内部活动方式对创新素养发展影响的原因及其结果的系统研究比较少。本文主要对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大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模式培养策略,优化创新人才,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三、智慧时代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模式培养策略
  构建“创新四途径”培育途径,通过对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吸收、了解、掌握、启发、指导等进行全面构建,形成课堂学习途径、实践理解途径、理实融合途径、分析探索途径。
  1.课堂学习途径。课堂学习是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最直接、方便的途径。相对于传统课堂,智慧课堂能有效地应用网络访问相关教学资源,教师科学统筹课堂教学活动,随时随地应用多媒体设备、网络进行有效连接,监督学生学习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备课能够产生更好的适应高职大学生发展需求。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保障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尽量避免信息重复与浪费,科学转变教学观念,实现以人为本。开展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科学有效的学情调研,科学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深入分析如何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分析教材内容,同时引导学生科学智慧的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认识所学知识,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在创新素养教育课堂上,做到师生平等,允许师生互换角色。真正做到一切创新的观点都得到肯定,一切创新的做法都得到褒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2.实践理解途径。学生在课堂上和教材中学习、感受、吸收了智慧课堂带来的丰富且新颖的文化知识,之后需要必不可少的实践理解环节。智慧课堂的关注点是专业范围的理论知识,注重的是创新知识,其创新素养的培养更多的是过程培养,是通过实践的积累来支撑其理论概念。如果忽视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过程训练,无法提升其创新能力的实践目标,因而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模式的优化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理论需要,使其多角度去思考和认识事物,融合网络信息技术、智能化教学平台(如信息网站、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等等),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意识,着重训练学生应用和转化智能信息的能力。
  实践理解途径包含过程检验与结果检验两个方面的检验,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二者都需要教师、导师合理运用智慧平台,辅助、指导、激励等必要的辅助教育训练“智慧”型高职大学生。
  3.理实融合途径。其特点是边创新,边学习;边学习,边创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交流渠道呈现多样化特征,从手机APP软件、论坛、QQ、微博到微信、微视频等等,各种智慧平台、智慧应用技术不断丰富网络信息的交流途径,因而需要加强学生对信息交流渠道的优化训练,训练学生根据理论知识的实践、设想的实践结果选择恰当的信息交流途径,提升网络信息交流与理论知识的融合度。   優化信息交流的过程需要训练学生熟悉网络信息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提升高职大学生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在模拟类似的实践过程中,对创新知识学用结合,其优点是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理实融合途径是智慧创新学习的过程,需要项目式、任务式教学手段的支持。有了具体的项目和任务,高职大学生的创新学习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4.分析探索途径。这是最难达到到的途径,是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之后,脱身出来,对创新的总结、反思、提炼,从而形成学生自我独特的创新素养认知。创新素养教育的分析探索途径,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还要有项目、经费、政策的支持,可以依托系统方法提升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能力。系统方法能够合理地使用资源,在功能和资源之间进行最佳匹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能力,将一般方案转化为更为完美的方案。
  总之,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可以借助多种方式和渠道,对载体、机制、途径等各方面做好综合设计,注重整体效果的优化,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教师应该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有效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大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2:62.
  [2]张芸芸.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及其路径研究——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15:5-6.
  [3]陈静静.创新素养培育的实践误区与解决方案——基于创新素养模型、阶段特征与人才类型的剖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18):70-77.
  [4]郭一,马仁秒,陈昕苗.“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5):54-56.
  [5]师保国,高云峰,马玉赫.STEAM教育对高职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影响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信息化,2017,(4):75-79.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on literac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intelligent era,promotes the innovation literac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optimiz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on talents,constructs the cultivation way of innovation literac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our ways of innovation",forms the ways of classroom learning,practical understanding,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and analyzes Explore ways.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lligent era;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literacy;model trainin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1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