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高考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盛敏超

  摘 要: 新高考下教育界开始对学生的学科素养给予重视。新的教育方式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培养。本文主要就关于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教育方面展开讨论与研究,主要从“教学与思维的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生活与实验的结合”“理论与框架的结合”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一、 引言
  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将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考虑到对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去。对于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来讲,在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培养之前,教师需要对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在物理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出培养学生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二、 教学与思维的结合
  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考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高中物理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面对题目给出的要求有着清晰的思路和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物理时的心理特征设计出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学习运动学时,面对运动中的典型例题如何来处理,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例如:A、B两辆车由静止开始从同一地点出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A保持不变的加速度直到终点,B加速运动1/3距离后改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两车同时到达目的地,则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aA∶aB是多少?
  学生在面对这道题时,我们可以借这道题目,为学生介绍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画图思想,如图1所示。在运动学中多个物体运动时,将物体的运动过程转化为简单的物理模型、草图或图像等,大大降低题目的难度,所以對题目所给的物理情景画出草图后解题就一目了然。然后布置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训练,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不过对学生思维的锻炼要融入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建模、抽象、理解和解决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起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
  三、 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物理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填鸭式”教学,高中物理知识很难在活跃氛围下进行教学,所以物理教学中推行实践教学尤为重要,物理实验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在高考内容中占很大的比重。对学生物理实验的训练,我们平时多创造条件开放物理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进行透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正是新高考下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有效的教学。
  例如:学生在学习《形变与弹力》这一节中“关于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在对课本演示实验进行讲解后,给学生一个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和自己动手对实验进行透彻的学习,如图2所示。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于物理实验方面,在平时的其他内容教学中也要注意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处处有物理,对物理的学习并不只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成就,激起学生对物理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物理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从生活中对物理的踪迹进行探寻。
  比如,在学习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工具可以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刻度尺、卷尺等。提出问题如何测量自来水管的内外径,然后慢慢地引入课题,同时以表格的形式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记录。这样做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又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实际的操作运用,使学生在面对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时有着清晰的思路。
  四、 情景与实验的结合
  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是备受关注的部分,为了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得到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开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将学生带入到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实验教学,创设实验情景,从而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物理教学更加有效的进行。
  在讲解摩擦力这一节时,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对摩擦力进行理解,根据物理教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在实验之前对相关知识结合生活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例如:磁铁可以吸引一些小的铁质金属,产生极大的吸引力,随着磁铁的不断靠近,铁质金属有可能在磁铁靠近过程中一动不动,但是在磁铁靠近一定距离时,铁质金属会迅速靠近磁铁,如图3所示。这是为什么呢?摩擦力在其中是怎么变化的?
  通过日常生活的现象作为课堂的开场白,轻松将学生带入到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并在实验中进行物理知识的有效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可以准备好乒乓球、篮球、铅球等如图4所示的实验器材,以便实验的时候可以用得到,随后教师通过用手轻轻一碰乒乓球,乒乓球的运动轨迹会发生变化,从而设立实验情景,实验条件不改变,将乒乓球换成铅球,再一次进行实验,观察运动结果,让学生对“物体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提高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 理论与框架的结合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既掌握所学知识,又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更便于理解。尤其在讲解繁杂的知识时,需要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足够熟悉,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学生构建了知识框架以后,教师则可以轻松的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的题目时,可以快速地进行分析与联想。快速解出答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我们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滑块——滑板模型专题时,学生需要对前面运动学的知识和力学的知识有着熟练的掌握,对知识点要足够的清晰。这时候构建框架就有利于学生对题目所涉及知识点进行寻找。
  例如:如图5所示,一质量为2m的物块A放在木板B的最左端,木板B、C的长度为L,质量为m,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C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重力加速度为g。现给A一个水平向右的初速度,物块最终停在C板的中点上,求:物块的初速度v0的大小?
  对于这道题目的解答,就需要学生对整体的物理知识有如图6所示的框架。
  在面对这样的复杂题目时,只有学生理清了题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就可以用所学的方法与思维解题,也有利于学生做题效率的提高,在有限的高考时间里,为学生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去取得更高的分数。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需要对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法进行培养,对学生物理知识的整体构建进行引导,用物理实验的方法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将物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站在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设计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案进行研究,给学生制造一个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使高中物理教学高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魏春莱.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核心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43.
  [2]陈浩.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3(28):39.
  作者简介:  盛敏超,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3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