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古诗词主题阅读教学滋养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臧晓艳

  摘 要: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因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笔者由统编本八年级(下)李白的《送友人》教学引发思考,进行李白送别诗——“‘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主题阅读教学,带领学生细品诗词,拓宽学生视野,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提升古诗词审美情趣,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核心素养;古诗词;主题阅读;送别诗
  “主题阅读”,简而言之,是有主题的阅读,学生阅读的文本应当始终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主题阅读的文章不是独立的一篇,而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多篇文本,并将这些文本进行比较、归纳和评价。“主题阅读教学”是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而兴起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学生通过主题阅读可以拓宽阅读的广度,提升阅读的能力,丰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古诗词是华夏文明的精粹,古诗词教学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做到唤醒和提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本篇文章以李白的送别诗教学为例,着重探讨如何借古诗词主题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感受华夏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一、 研读教材,深度挖掘,确立主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我国最早的送别之作《诗经·邶风·燕燕》写送别时的“瞻望不急,涕泣如雨”,再到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些古人留下的送别之作无不使人感到一丝丝无法拂去的伤痛。
  李白的《送友人》是初中语文统编本八年级(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这首《送友人》纵然也有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却毫无哀伤之感。纵观李白一生所写的送别诗,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抒发的感情自然真挚、豪放洒脱,因此笔者教学《送友人》时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为“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白的“送别”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的情感基调有什么不同呢?这种不同又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呢?当然独立的一首诗无法佐证,继而笔者查找资料,研究了李白少年、青年、中年三个不同阶段的典型送别之作,探索并发现了李白送别诗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而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 学习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2. 学会鉴赏送别诗的方法,通过主题阅读触类旁通。3. 体会李白送别诗的特点,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调,以及领会作品格调与诗人性格、人生阅历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关。
  主题已经确立,围绕主题选择的教学资源、教学目标相继确定。下一步就是如何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教学,下面就具体谈谈笔者是如何进行《送友人》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的。
  二、 围绕主题,回归诗性,体悟诗情
  (一)朗读吟诵,感知诗韵
  好诗不厌百回读,学诗要从朗读开始。首先,笔者让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语调、语速、语气,讲究轻重舒缓、抑扬顿挫。
  学生读完诗后,笔者相机指导重点句子朗读。“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一联中有一个词要注意一下,“班马”运用典故,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指离群的马。离群的马应该是孤单、寂寞的,悲伤的。李白告诉我们班马发出怎样的鸣叫呢?萧萧,萧萧是马的嘶叫声,马离群后应该发出肺腑的嘶叫,所以“萧萧”应该重读,拖长一点:“萧——萧”。
  通过朗读吟诵,学生把无声乏味的文字转化成高低和谐、错落有致的韵律化语言,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抓好意象,体会诗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通常具有象征意义,而一切意象的描写都是为诗人抒发情感服务的,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朗读,你读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来引导学生从诗中找意象,学生相继会找到“孤蓬、浮云、落日、班马”这些意象,继而笔者再带领学生探索意象背后的奥秘。
  比如“孤蓬”,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远行的朋友就像蓬草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为什么诗人在“蓬”前面用了一个“孤”字?更加突出友人孤独。朋友还未远征,可李白就已担忧友人前路漫漫的孤独,表现了李白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担心和深切的关怀。
  (三)想象绘画,营造意境
  古诗词的语言高度概括凝练,因而给读者留下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苏轼曾说“诗画本一律”,“詩中有画,画中有诗”。闻一多也指出:“从来哪一首好诗里没有画,哪一幅好画里没有诗?”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如果你是一位小小插画家,让你为这首诗配上插图,你想画上哪些景物?涂上什么颜色?营造什么样的意境?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批注并且用生动的语言把你的小小设计描述出来。
  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开始小组讨论,联想描摹。他们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画面,并且用色彩为这首诗营造了别样的意境。比如有一位同学是这样描绘“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绵绵青山满目苍翠,缀满生机,淡妆浓抹之间青黛相间,横亘在外城之北,山峦起伏如巨大的臂膀拥抱着小城,想要阻拦友人的离去。流水潺潺是漾在诗人眼底的离情,缓缓流淌在友人身旁,缠缠绵绵绕绕。这位同学还为画中的山峦涂上碧绿的色彩,是啊,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节奏明快,感情真挚。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学生深刻领会到这首诗意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时再抛出问题:“同学们已经捕捉到了诗中的意象,领悟了意象所呈现出的意境,那我们再细细地品一品,诗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呢?我想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味便顺理成章了。”
  “想象绘画、营造意境”这一环节,避开了传统古诗词课堂死板地逐句翻译,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初中阶段学生必备的一种创新思维品质。而学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把画面描绘出来,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词汇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 整合课程,迁移拓展,聚焦主题
  (一)总结归纳,学以致用
  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都是由眼前景物触发心中情思,是寓情于景,是真情的流露。笔者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学来总结送别诗的鉴赏方法。首先,第一点我们需要从什么入手?抓意象,然后悟意境,最后品情感。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紧接着笔者让学生以这样的方法来分析李白少年、青年、中年三個不同阶段的送别诗代表作,遵循着送别诗鉴赏的三个步骤,找一找,这三首诗分别有哪些意象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又寄寓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金陵酒肆留别(少年)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南陵别儿童入京(青年)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行路难(中年)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学生思考结束,运用本节课的意象分析法填写了下表,初步感受到李白送别诗的豪迈洒脱的情感基调。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李白送别诗别样的情感基调,笔者针对这三首诗又分别设置了如下关键问题:《金陵酒肆留别》:1. 离别的酒,大多饱含愁绪,在《金陵酒肆留别》中,是这样体现的吗?2. 此时如果你是宴会上的李白,端起酒杯,你会对朋友说些什么?《南陵别儿童入京》:1. 哪些词语或语句能体现李白当时的心情?为什么?2. 诗中的酒和李白的心情如何遥相呼应的呢?
  3. 重点解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行路难》: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送别宴?你通过哪个词读出来的?
  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比较、概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白送别诗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调。少年李白的“别”如一杯清酒,意气风发,仗剑侠游;青年李白的“别”如一杯美酒,狂热自负,意气飞扬;中年李白的“别”如一杯烈酒,踌躇满志,折翅而返。
  四、 深度阅读,人文渗透,升华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提醒语文教师须引导学生走进古人、触摸历史、积淀智慧、奠基人生。
  鉴于此笔者设计了问题:“李白的送别诗具有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他所处的时代,国力强大,物资丰富,社会安定平和,呈现出一派升平景象,百姓的精神状态也随之昂扬振奋。第二,他的性格经历。李白的一生,喜好游历山川,性嗜酒,豪迈乐观,洒脱不羁,如一位飘逸不群的仙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他仍有着“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豁达。
  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笔者认为定会唤醒学生生命中积极向上的灵性,学生学到更多的应该是李白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豪迈洒脱乐观的情怀和积极面对未来之路奋发向上的精神。
  古人说“诗言志,词缘情”,古诗词主题阅读,对学生思想情感教育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读懂和领会了古诗词所传达的美好的情感,不仅丰富了情感体验,也提升了审美情趣,加强了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臧晓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3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