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理工科应用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开友 覃爱苗 陈硕平

  [摘 要] 应用研究型课程是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突出实践教学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对应用研究型课程的内涵、特点、教学模式及实施进行梳理,为高校理工科类应用研究型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应用研究型课程;科研能力;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中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学改革的热点。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应用研究型课程应运而生。
  一、应用研究型课程的内涵
  应用研究型课程是一种以教师科研课题或项目、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为学习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最终获得一定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文化知识及初步研究能力的课程。应用研究型课程具有“应用型”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1,2]。但是,应用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不限于专业课的实践,也包括教师的科研项目、作品设计等,重点是将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应用研究型课程的课题应该是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关,而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题。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应用研究型课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笔者所在高校要求主讲教师须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且必须有在研或近三年内结题的科研项目。
  可以看出,应用研究型课程的内涵是加强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应用研究能力,是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通过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二、应用研究型课程的特点
  1.上课形式多样化。应用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时间和地点灵活,上课时间不限于工作日,也可以是学生的空闲时间,如晚上和周末;上课地点不限于教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会议室或实验室。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需要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和文献获得相关内容。上课形式结合了讲授、讨论、实验、检索等多种形式,更多地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课程通常采用小班教学形式,一个教学班通常不超过10人。
  2.相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用研究型课程可以看成是一种科研训练的课程。教学过程包含了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分析讨论、制定方案、方案实施、结果讨论、论文撰写等科研过程。经过科学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查阅文献、制定方案到方案的实施与结果的分析,从而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规律和方法[3]。
  3.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发展。应用研究型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看成是科研过程的一个缩影,教学班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小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既有分工负责,又有相互配合,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成員之间必须交流、沟通、合作,这与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在共同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要求和建议,以及正确表达课题研究的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能以书面语言清晰流畅地呈现研究过程与结果。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发展。
  三、应用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模式
  1.学生的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习基础,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进行应用研究型课程预选,主讲教师通过面试或笔试等方式遴选学生名单,最终名单不超过10人。课程是对全校学生开放的,学生选课时也许并不了解应用研究型课程的内容,选课时存在盲目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选择学生时可以优先从与教师从事研究相近专业的学生中选择,对预选学生进行面试,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大概判断学生的表达能力、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其他专业的学生如果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性,也可以考虑作为教学班的一员。
  2.第一次课。在第一次上课时,需要给学生交代清楚课程的性质、特点、上课形式等。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介绍本课程的课题来源、基本内容和相关概念等,并布置相关课题,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个感性认识。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并未参与过科研项目,对课题如何开展不知所措,因此需要给学生介绍研究过程与方法,如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制定方案、结果与讨论等。布置文献阅读的任务,并在下次课时交流各自对文献阅读的体会。通过成员之间相互讨论,结合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制定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3.课程的进行及研究阶段。笔者采用“讨论+实践”的模式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即先进行分组讨论或自由讨论,分享文献阅读的体会,或对研究方案和结果进行讨论,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再进行实验方案的实施,记录实验现象、过程和问题,下次课时再进行讨论。每个小组5人,确定一名组长,做好协调配合工作,讨论各成员的分工,并记录每次讨论的内容和结果。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汇报、讨论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及时指出实验中的不足之处,使讨论和研究不断深入,保证课题完成质量。
  4.考核方式。应用研究型课程的考核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元化。除了课程总结外,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材料也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40%、30%、30%,最终转换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学习过程包括了文献阅读情况、讨论发言情况、研究过程的动手情况等,教师需要在平时上课和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如发言情况、动手情况等,作为学习过程成绩判定的依据。虽然研究方案是由小组讨论制定的,研究结果也是成员合作完成的,但研究报告是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所得数据,做出相应的曲线,并对结果进行讨论,这就体现了组员之间的差别。另外,实行加分制,如作图规范、排版整洁美观、分析深入、采用英文编写等可适当加分。
  四、结语
  应用研究型课程是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开设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涵盖了创新与实践、科研能力与科研态度、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多元性特点。通过开设该类课程,可培养学生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数据处理与作图的能力、动手能力等。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应用研究型课程的内涵、特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梳理,以期对大学理工科类应用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冀宏,张然,张根华,钱斌,邱竹.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理路[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01):40-44.
  [2]程振响.研究型课程:性质、特征与功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6):6-8.
  [3]曹周红,刘晓平,邹开明,叶雅思,唐杰文.高等工科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6):97-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7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