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吟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桂芹

  摘 要:吟诵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始于周朝,而后随着文化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转变,对于吟诵的价值,后人研究与应用的力度越来越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吟诵的关注不应减退,将吟诵应用于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让这种学习形式返璞归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为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认真研究初中生的特点,将吟诵教学形式应用到古诗词教学中,为初中古诗词教学带来新的春天。
  关键词:吟诵;诗词教学;初中教学
  
  吟诵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活动,它来自我国的民间,但由于历史悠久已经被很多世人所遗忘。在很多的古代影视剧中,很多的诗人都可以吟诵几段优美的诗词。吟诵在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是民间百姓和文人都喜爱的活动。历经几个时代的变化,吟诵虽然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是其中的美感和生命力依然是我们要学习和模仿的重要部分。本文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之后提出了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策略。本文的具体研究形式如下:
  一、 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考点,忽视兴趣培养
  在我国考试制度的影响下,我国的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基本走入了一个固定模式的怪圈,教师为了追求较高的教学成果,也为了让学生在答题中有规律可循,为学生灌输太多有关古诗词答题的技巧。在这些语文教师眼中,只要学生掌握了“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显真情”等模式,学生就会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于是,在教师的模式化指引下,学生沦为模式化制度下的被动群体。在种种被模式化的教学形态下,初中生对古诗词的真情实感消失殆尽,满脑子想到的是一堆被“符号”化的诗文形象,其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自然消失在茫茫题海中。
  (二)重理性分析,忽视感性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有关古诗词阅读的章节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而在当今的古诗词教学却严重“异化”,语文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考试高分,为了让学生掌握更严格的“标准答案”,不惜花费较多的时间为学生灌输“意象”,为学生灌输作者的情感与诗词的情感基调。而学生是否通过学习了解了这些诗词意象,教师一概不知。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成为被动状态下的学习体,其中的真实情感往往成为遥不可及的存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具有人文性,古诗词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不是老师的拆解分析就可以理解的,还需要学生自己去品味。
  (三)“不读”与“死读”,忽视语感培养
  学好古诗词的重要方式在于让学生反复诵读,而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已经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指导,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追赶课堂时间而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对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句型、背景等进行写作,而真正的诗词韵律、节奏,学生无法把握,对其中的情感可谓消失殆尽。虽然死记硬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短时记忆,但是对学生的长期语感培养和对诗词的情感意会毫无意义。在传统的教学怪圈里,学生背了忘,忘了背,陷入背诵的死循环中,非但记忆效果不好,语感的培养也缺失了。
  二、 古诗词中实施吟诵教学的意义
  (一)吟诵有助于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真积极学习的基本动力,当学生产生足够的心理动力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心情积极,对所学的知识充满了探究心理。《礼记·乐记》中说道:“乐者,乐也。”动听的旋律总会给人一种喜悦的心情,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朱自清认为:“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是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而吟诵在古代的阅读中好比带着韵律的强调,可以带给学习者一种由内而外的学习力量,让人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同时也提升学习者的高雅情趣。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如果通过汉字的或高昂或低沉的情绪来阅读,则会被作者当下的情感所影响,达到内在情感与外在音律的结合,实现对诗词意象的领悟。
  (二)吟诵有助于巩固记忆
  记忆力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除了来自理解之外,还应来自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是这里的记忆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死记硬背,而是教师应用一定的新型教学技术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太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如果背诵一篇课文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让学生以演唱的形式将同样长度的歌词记忆下来,学生会很快记住相关的歌词。吟诵教学的形式与记忆歌词的形式有相似之处,因为在轻松而有节奏的形式下,学生的大脑记忆力转移比较快,通过反射弧传输到学生的右脑。也曾有心理学家做过相关的实验,在富有节奏感的学习形态下,学生可以通過应用平时时间的5%来完成平时工作的60%。由此可见,通过吟诵实施古诗词教学,是符合学生记忆规律的,也可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能力。
  三、 古诗词吟咏教学的策略
  (一)吟诵表演结合法
  初中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作为基础,单独依靠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死记硬背显然是行不通的。并且初中生对于古诗词的了解也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为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在初步吟诵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甚至可以让他们将自己的意思表演出来。在吟诵与表演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提升古诗词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提升学生的良好文化品格。
  例如,在古诗词文化拓展类活动中,笔者先征求了学生的学习意见,最终大家都想在课下进行《论语》的学习与研究,为此,笔者让学生进行了课下情景剧的创编与吟诵活动。在这个活动环节中,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个代表为小组组长。小组长为大家进行工作分工,分别进行吟诵和对白、排练等。在学生们都准备就绪之后,笔者及时将学校中的音乐器具借来,为学生提供了古筝,由每个小组的古筝高手为本组人员奏乐表演。由此,在古筝音乐的刺激下,学生们一边吟诵,一边进行动作表演。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提升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团结意识,还让学生在表演中增强了对《论语》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依照古诗词意义把握吟诵节奏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人民进行文化创造的基本见证。由于我们本身距离这种文化遥远,很多诗词即便我们已经朗朗上口,但是依然不懂其中的基本含义。所以,学好古诗词的前提是,不仅要朗朗上口,更要理解诗词中的基本含义。在吟诵教学中,教师也要试着让学生先了解古诗词的基本含义,之后再进行吟诵,其中的结果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例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一首诗,但是很多学生因为不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基本含义,所以即便进行吟诵依然读不出那种独有的情感和情调。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布置一项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相关的资料,将本首诗歌中的写作背景和写作主旨进行笔记和记忆。之后,在课堂中,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查询的资料进行吟诵比赛。如此,学生们有的如此吟诵:前——不见——古人,给人一种悠长的绵延情感,有的学生如此诵读:后——不见——来者,直击听者的心扉。而有的学生在吟诵最后一句时运用了这样的吟诵法:独——怆然——而涕下,让人听到“涕下”时竟听出了一种黯然神伤的情感。在这种依据含义而进行诵读的模式中,因为每个学生对诗词含义的理解不同,他们读出来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给予学生尊重的同时,也彰显了诗歌吟诵所带来的不同体验。
  (三)在反复吟咏中体悟作者情感
  在以往的诗词教学中,因为教师让学生参与的课堂机会少,导致学生即便在学习某首诗词之后很久,依然无法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情怀,这样的教学显然无法达到教学的基本目的。在吟诵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体验者。所以,在诗词吟诵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反复吟诵,最终促进学生对诗词中情感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笔者采用了让学生反复吟诵的教学形式:第一遍吟诵,笔者让学生基读,对诗词的音节、断句,对诗词形成初步的印象。第二遍吟诵,笔者让学生在诗词的重点字词上寻找吟诵的最佳切入口。如此,学生们在“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中,似乎看出了一种美好,还带着几分喜悦之情,笔者问道:“你们在老树、小桥、流水中读出了什么?”班上一个学生答道:“小桥流水,其乐融融,却是他人家乡,眼中乐景,更生哀情。”笔者及时追问:“那么,你读出這种感觉了吗?”在学生阅读之后,笔者及时给予了学生点评。看到其他同学有跃跃欲试的情绪,笔者与学生互动:“如果让你随便挑一个句子读,你会读哪一句?”班上的机灵鬼壮壮抢答:“我先吟诵‘古道西风痩马’这一句,我觉得这里体现出这匹马的瘦弱,也能看出作者的无可奈何。”而其他学生有的选择了吟诵“断肠人在天涯”,天涯二字回环绵长,声断意在,以此来表达作者故乡的渺远和浓郁的思乡。对于学生的各抒己见,笔者给予了学生尊重。在课堂的最后环节,笔者为学生做了示范吟诵,尤其对“藤”“鸦”“桥”“水”“断肠人”“天涯”这些词特殊处理,学生结合笔者的吟诵和他们自己的反复吟诵,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悟。
  总之,传统的吟诵法虽然距离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我们不能否定其带给人类文化的整体影响。古诗词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借助古人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进行吟诵创新,从而更好地学习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使得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邓晓芒.哲学起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傅小兰.情绪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顾凡及.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黄桂芹,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庵杰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8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