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养成评价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美霞

  摘   要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实现学生素质教育和发展学生终身教育理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于长期寄宿在校、缺少家庭行为教育氛围的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养成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评价、监督及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学校在构建这一评价体系的时候,应该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具体的生活内容出发,分为学生学习行为评价和生活行为评价两部分,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立足点,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人本化和科学系统意识。
  关键词 寄宿学校  学生习惯  教学发展  学生评价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于寄宿制学生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选择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工作生活上,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要么力不从心、间接忽视孩子的家庭教育,要么直接为孩子选择一所寄宿学校,衣食住行学一律通过学校来完成。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农村中小学生在校人数10949.8万人中,就有2907.6万个学生为寄宿生,寄宿率高达26.6%。初中阶段学生的总体寄宿率更高达52.88%,也就是说,平均一百个农村初中生中,就有将近53个家庭选择让学生寄宿。不仅是农村学生,在社会需求和政治形势的双重作用下,近年来不少城镇家庭的家长去往一二线城市工作的比例逐年攀升,我国城镇居民留守儿童、寄宿学生的比例也随之上升。
  对于义务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世界的成熟的思维意识尚未形成,无论是精神行为还是实际生活行为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均会受到教师和家长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而对于寄宿制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生活基本都在学校环境里进行,一定程度上比其他学生更加缺少家庭教育氛围的熏陶,导致父母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有的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一背景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担就几乎全落在学校和教师身上。行为教育作为一种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具体的教育,它能够直接影响甚至最终决定一个学生的人生方向,以及人生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对学生的行为养成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真正做到不偏私,力求评价的整体性、科学性及充分性。
  二、寄宿制学生行为养成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寄宿制学生行为养成评价分析可以划分为学习行为评价和生活行为评价两个部分。
  1.学习行为评价:单一、碎片化,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
  总体来说,我国教育所注重的部分始终是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以前是习读四书五经,现在是语数外理化生。在積累和灌输式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往往会下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知识对权威体系的尊重与继承,侧面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单一学科的过分重视也使得当前的教学评价理念产生学科之间的重心偏移,造成学生的思维误差。比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科之间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默契:从小学开始,但凡学习成绩名利前茅的同学,高中分科时的普遍选择都是理科,理科代表着聪明和成绩优秀,文科则成为了落后学生的代名词。实际上这就是长期教学学习行为评价理念单一造成的思维误区。学科之间本无贵贱之分,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和不那么擅长的学科,过多在学习评价里侧重一门学科或者几门学科的成绩,不利于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建立清晰认知。除此之外,我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注重学生过往时期的学习积累,期中考试考查的是学生过去半年内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是考查学生一年度的学习情况,高考是考查学生过去十几年内的学习累积,这些都是对学生过去的评价,缺乏一定的前瞻性。
  对于寄宿制学生来说,学习行为评价除了上述提到的学科之间侧重度的问题,还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单一、碎片化上。寄宿制学生与其他学生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寝室和食堂。也就是说,寄宿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除了课堂环境的当堂养成,还应包括课后养成,如寄宿制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度、完成习惯、平均完成时间、写作业时的坐姿是否规范等。然而无论是从评价内容的角度,还是从评价过程的管理角度,甚至是评价结果方面,当前大多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都很难兼顾到课后部分。
  2.生活行为评价
  (1)评价主体多为学生干部,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说服力弱
  客观的行为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具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从而有助于学生塑造自己的正确价值观,形成独立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此之外,也能够让教师基于科学全面的学生评价,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在各个阶段的知识掌握程度、自身发展状况和学习能力、个性特质及学习强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一条件下,评价主体作为评价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对于评价结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来说,我们把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普遍看成是教师。教师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过硬的学科知识能力,与学生相比,人生阅历更为丰富,作为学生评价活动的管理人来说,相对容易做到客观公正。但受教师精力和工作时间的限制,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养成缺乏足够重视,一些学校对学生的行为管理仅仅表现在开学的时候给学生发一个基本行为准则的小册子了事,至于学生最后有没有贯彻准则上的每一条要求,则采取不过问、不追踪、出了事再解决的态度,所谓行为准则,实际没有起到多少现实作用。有的学校则选择采用学生干部组成学生会的形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评价形式一般采用0~10分打分等级制度。这种形式虽然比起放任不管的方式要好一点,却仍旧存在很多弊病。具体表现在:学生干部虽然是通过选举的优秀学生,学习成绩和道德品德规范比一般学生要相对优秀,但是比起教师来说,心智尚未成熟,评价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及个人情绪的影响,会导致评价时偏私、连带关系之风盛行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降低评价结果的公允价值,削弱说服力。   (2)评价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其实质效用
  学校建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通过监督和更正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和学习行为规范,贯彻树人教育的立德教学理念,帮助学生了解及认识自己,从而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终身发展。然而,大部分学校在实行这一评价体系的具体过程中,并没有帮助学生了解到这一举措的本质目的和意义所在,使得大部分学生对这件事本身带有强烈的反感情绪,处于被迫接受的状态,自然无法实现帮助学生进行行为纠正这一诉求。以舍务卫生管理为例,学校在安排舍务卫生检查时普遍都有自己的一套检查标准,如被子应该怎么叠、床单应该干净整洁、牙刷和漱口杯应该呈角度统一摆正等。这些要求往往在进行检查时学生都能做到,但只是一时的,等检查结束后依旧很糟糕,没有发挥检查的实质效用,评价最终只是流于形式。
  三、寄宿制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评价机制的构建策略
  首先,寄宿制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评价机制须要围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一出发点进行构建。其次,评价机制的构建内容应该根据寄宿制学生在校时期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和生活行为习惯养成两个主要板块分别进行,再以学习行为占比70%、生活行为占比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作为学生本学期的最终行为评价。最后,评价过程的实施方面,要保证评价指标的可量化性和具体实施性,采取环境育人和责任育人两种形式,循序渐进,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1.学习行为:课堂行为与课后行为双评价机制,营造育人环境
  作为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习行为占评价体系整体权重较大,应保证在70%以上,分成课堂行为和课后行为两部分,其中课堂行为占40%,课后行为占30%。教师可以制定一张每周学生学习行为表现表,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由组员轮流记录该组成员的当天课堂表现。课堂行为表现的考核内容包括学生上课时的精神状态表现、课堂参与度及课堂参与效果三个部分。其中精神状态表现包括学生课前文具用品的摆放整齐程度、学生听课时的表情是否自然、发言时的站姿和上课坐姿是否端正、学习兴趣是否强烈几个方面;课堂参与度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时的举手发言情况、学生在该节课的课堂参与程度和时长(>80%)、学生参与小组分工的合作情况几方面;课堂参与效果包括学生是否在参与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该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吸收效果两个方面。课后行为表现的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度、是否有抄袭情况、字迹是否清晰、是否有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几个方面。十分制记分,每个部分的得分情况相加得出学生的整体得分,再与对应的课堂行为占40%、课后行为占30%的比例相乘,计算得出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总得分。对于得分成绩略低的同学,应及时进行教师约谈,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行为的不足并给出纠正建议。课堂行为与课后行为双结合的评价方式,有助于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行为状况,从整体角度给出学生评价及修正建议,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同学之间互相效仿和学习,推动学风建设。除此之外,学生的德育发展表现也应该作为加分项计入评价体系,例如,如果有学生捡到其他同学的物品放到失物招领处归还原主,学生主动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等行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在德育发展处进行打分,以综合成绩计入学生的总排名。
  2.生活行为:责任到个人,严格约束,持续训练
  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行为评价机制的关键在于监督。除了基本的日常行为之外,还应该包括寝室生活行为和食堂就餐行为。为了避免学生干部作为评价主体存在评价结果不公正的隐患发生,建议学校可以采用班主任轮流管理打分的形式,每个班主任分别做这三个板块的轮流负责人,工作量与全权负责学生生活行为管理有所减少,又能够起到对学生干部制约和监督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日常轮流监督岗对教师进行辅助作用,毕竟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评价检查的频率也需要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两种形式相结合,防止评价流于形式,有利于發挥评价机制的实际效用,对寄宿制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真正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其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寝室生活行为、食堂就餐行为各占10%。考核打分具体内容包括:(1)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或者指派专门的班级负责人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具体包括在教室、走廊等公共区域不大声喧哗,楼梯上走道往侧面走、避免冲撞到其他同学,学会自觉打扫教室卫生,看到垃圾自觉捡起来等几个方面。(2)寝室生活行为:寝室生活行为的考核内容,除了基础的卫生行为规范需要打分,包括叠被、学会整理并规范摆放个人用品、寝室公共区域卫生打扫、寝室公共物品维护等方面,还需要评价主体及时接收同住一个寝室的同学的反馈。如果一个学生卫生情况很好,但出现了在其他同学休息的时候大声讲话、乱用他人物品等影响其他室友正常生活作息的行为,那么这个学生的寝室生活行为也要计入不合格之列。总之,对学生的行为评价应做到尽可能地全面,多方位、多角度系统性评价,切忌以偏概全。(3)食堂生活行为:主要表现在对碗筷等生活用品的合理摆放、清洁,有没有按纪律排队几个方面。和学习行为的考核方式一样,以十分制记分,每个部分的得分情况相加得出学生的整体得分,再乘以10%的比例,计算得出学生的生活行为表现总得分。
  总之,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模仿性,行为习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构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该体系的灵活性,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出发,及时作出反馈和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评价的效用得到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1] 高德峰.浅谈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2).
  [2] 松建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J].中国民族教育,2018(09).
  [3] 刘胜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初探[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03).
  [4] 李新生.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J].凯里学院学报,2004(04).
  [作者:李美霞(1986-),女,陕西榆林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杨   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03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