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江玲

  摘 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数学课堂是宣扬传统文化的阵地。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经据典,适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而数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孙子算经》《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古代名著闻名海内外,还有众多历代、当代数学家们的典故更是永远流传,这些本应是学子们争相学习的典范。然而如今在中西多元化元素的冲击下,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日渐薄弱,大多追逐于一些西方的文化,孩子们不记得中国的端午节在哪一天,但却能熟知圣诞节的背景;他们不知道嫦娥奔月、梁祝化蝶、牛郎织女等我国古代爱情故事,却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如数家珍;不知道……这样的现状令人唏嘘不已。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意识,发展学生素养。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一、 教师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作为孩子们一言一行的表率,教师要贯彻、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首先,教师多储备些传统文化知识。教师不但要有学科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还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勇于承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教师要有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认真备课,科学利用多媒体手段适度拓展补充与数学学科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基础活动经验的同时,渗透传统文化。教師要积极开展关于传统文化内容的相关课题研究,相互交流,彼此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性。
  二、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渗透传统文化
  我们发现:教材中编写了许多“你知道吗?”这部分的内容能让孩子们及时了解与该单元、该课时相关的课外知识,而且这些课外知识大多与传统文化相关。充分利用这一板块的内容,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这一单元就截取了二十四节气歌的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事先让学生通过查找图书,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小故事,不仅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加深了对中国节气文化的了解,像这样传统节气文化的渗透,引领孩子从数学走向生活,又从生活回到数学,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爱上传统文化。
  教材中的很多主题图和插图具有浓重的传统元素色彩,也是教师授课时必须利用的一部分内容。比如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教材展现的是偌大的天安门广场平面示意图,教学时可以从主题图进行导入:每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时,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观看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站在这里,你会看到雄伟的天安门,人民英雄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这样的阐述,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崇敬之情。带着这样的情怀,面对这些建筑,你能准确判断他们的具体方位吗?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怎么描述物体的位置与方向。这样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 使用传统的学习工具渗透传统文化
  (一)轴对称图形
  中国人讲究对称,对称意寓圆满、团圆、和谐。无论是建筑、瓷器、书法、绘画还是诗歌、楹联、图章等都讲究对称。生活中处处可见对称美,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资源。例如,《轴对称图形》的课前,教师可安排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他们收集到了建筑物、风筝、脸谱、窗花、折扇、汉字……,课堂上,教师除了与学生一起欣赏这些图形或物体的对称之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之外,还可设计动手操作的环节,如布置“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全员参与,根据所学习的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绘画另一半的脸谱,剪出对称的窗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艺,懂得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结合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现有经验,才能使数学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计算工具
  算盘作为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科技进步,最终计算器取代了算盘,学生对算盘这样的计算工具比较陌生。虽然教科书编写了“计算工具的认识”这一内容,但它只是简要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算盘的相关知识。算盘在世界计数和计算工具史上做出如此杰出的贡献,如果在此对算盘的相关知识一带而过岂不是错过了对传统文化深究的机会。于是笔者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收集算盘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也就是发明算盘之前,古人用一根根同等长度的小竹子或小木棍或骨头制成的算筹记数和计算。后来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发明了算盘,避免了算筹携带的麻烦和计算的不便利性,算盘的作用主要用于计算和记数两个方面,在用算盘珠算时,还有一些便于计算的口诀,这些朗朗上口的口诀应用于加减乘除计算,计算速度不亚于笔算。学生从算筹到算盘的发明当中,感受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亲近传统文化。
  (三)七巧板
  七巧板是中国的智慧板,由7块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千变万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还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的好处在百度百科中有详细的记载。教材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许多课时中,都涉及了七巧板的使用方法。例如,《平面图形的拼级》(一年级下册)、《四边形》(三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五年级下册)。但对七巧板的研究方向却不一样。一年级是对基本图形进行简单的认识和了解,于是七巧板就成了拼摆玩具,设计:(1)看看谁在规定时间内拼出的图案最多?(2)根据拼出的图案,找一找图中的基本图形分别是什么?三年级的七巧板则用于进行摸一摸,量一量的活动,先分别探究四边形边的特点和角的特征,然后再总结四边形的特征。学习五年级的组合图形则是借助于“七巧板”这一巧妙的工具,通过介绍七巧板的历史资料,感受七巧板的几何图形之美,学会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刘徽出入相补的数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转化的思想,感受祖先们的创造与创新能力,爱上传统文化。   只要教科书涉及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询查关于分数的产生以及在中国的演变史等,在教学《时、分、秒》时,提前让学生上网搜索关于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了解古人的计时方法,懂得珍惜宝贵的时间。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行动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光芒,虽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朽的篇章,激发学生崇尚我国的传统文化。
  四、 引经据典,渗透传统文化
  (一)名人典故
  上下五千年,中国数学文化史中有许多名人典故、名篇巨著,这些对学生喜爱数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机会向学生介绍中国数学家们刻苦钻研难题,为了追求真理,越挫越勇的精神。帮助学生抱有学好数学的理想,建立不怕挫题,不怕困难的决心。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六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计算圆的周长除以直径,通过对不同大小的圆的计算,发现结果总是3倍多一些,但这个商到底是不是固定值,具体多少?学生是无法得知的。历史总是再次重演,学生此时遇到的学习问题正是伟大的数学家所面临的困难。当讨论无果之时,教师在这个合适的时机给出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解题方法。圆周率的发现,让学生的内心很激动,对数学家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刘徽首创割圆术、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杨辉三角、田忌赛马等等。只要教师下足功夫备课,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加以创造,无论是古代名家故事,还是当代数学家成长的经历,都能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学习课本知识,增加学习主动性,喜欢上数学这一学科。
  (二)数学名题
  在数学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历史流传下来趣味数学。比如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鸡兔同笼”问题,早在《孙子算经》中就有记载。这个问题在一千多年前漂洋过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一课时的导入情境创设就可以这样利用课件展示:“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学生带着对古代数学趣味题的好奇心,教师顺势展开新课,将数字化繁为简,引导孩子感受数学传统问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学会列表法与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传统数学问题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增加了课堂探索的乐趣。
  总之,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和总结教学实践的教训,找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数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碰撞的火花熠熠生輝,这样的数学课堂方能体现出教育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裘陆勤.在折纸中整合多元文化—由“七巧板”课例引发的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2019(4):62-63.
  [2]张成云.在体验中感受“做数学”的乐趣[J].小学数学教育,2018(10):25-26.
  [3]何雄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0(1).
  [4]王建华.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J].学周刊,2020(1).
  [5]石春业.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
  [6]吴丽君,单好,崔春瑞,成悦.核心素养视域下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探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7]凌琳.基于整本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
  [8]白藩.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
  [9]高浩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浅探[J].内蒙古教育,2019(24).
  [10]忘军仁.返璞归真,彰显教学本色[J].小学数学教育,2019(4):25-28.
  作者简介:
  江玲,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仓山区第八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40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