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高校大学生对泰山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情况进行调研,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高等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泰山文化;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4-0068-03
  1 引言
  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我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郑晓云认为:“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1]吴灿新认为:“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一定文化的理解、接受、保护和实践过程,它的最高境界是使人们对一定文化价值观当作自己内在的坚定信念,并形成为一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2]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元文化加速了碰撞和融合,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广泛影响。他们是文化学习、继承、传播和创造的新生力量,对文化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强。新时代“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自信”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课题。
  2 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必要性
  文化认同是对文化的理解、接受、认可,是文化自觉的重要内涵,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才能进而转化为一种自信和信念,即文化自信。同时,文化自信又反过来给文化主体以稳定的文化立场和文化鉴别能力,促进文化的传播。通过对近几年的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成果的梳理,从当前学界对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观点态度上存在茫然。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与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呈现断裂与分解的特征,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方面存在缺失的现象”[3]。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步提高,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传播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各方面都处于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都还不稳定,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外界的诱惑。因此,在大学生文化认同观的形成过程中,如果不对其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很容易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迷失自我,形成不健康的甚至错误的文化认同观。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更不利于“文化强国”的实现。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促进大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 调查研究与结果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的根基[4]。泰山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岳独尊的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泰山旅游也越来越国际化,对其文化认同和对外传播的研究可以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借鉴,进一步提升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担当起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本文即以泰山文化认同为研究内容,以泰安某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大学生对泰山文化的认同情况。
  研究共收集有效问卷402份,问卷对象包括138名男生,264名女生,94%的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6%为其他年级大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问卷对象基本情况、对泰山文化认知程度、泰山文化影响、对泰山文化学习主动性和必要性、泰山文化宣传的情感态度及渠道方法。从问卷对象基本情况看,有爬泰山经历的学生占到52%,而攀登泰山的主要原因排首位的是泰山的名气,其次是泰山的美景,再次是挑战高度和难度,最后才是文化学习。关于再次攀登泰山的主要原因,欣赏风景和陪同亲友比例相当,选择的学生约占27%;磨炼意志和其他感情因素比例相当,选择该原因的学生分别占16.7%和17.7%;而文化学习仅仅有11.2%的学生选择。
  问卷有十道题是关于对泰山文化的了解程度,其问卷作答情况分为四个程度: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基本不了解、一无所知。从作答统计来看,达到比较了解程度的约三分之一,而其中非常了解的仅仅占2%~5%,另外约70%的学生选择“基本不了解”或“一无所知”,其中选择“一无所知”的约占10%。
  从对泰山文化的兴趣及其产生的影响方面,选择兴趣浓厚的占24%,其他约76%选择兴趣一般或不感兴趣。相应的,受到泰山传统说法和登攀精神影响比较大的分别约占24%和40%。
  在学习泰山文化的主动性方面,只有约15%的学生非常主动去了解泰山文化;对于泰山石敢当、摩崖石刻、皮影戏、泰山故事传说等,高达90%的学生选择“一知半解”或“未了解过”。
  从情感态度方面,71%的学生对泰山文化的敬畏程度是比较敬畏或非常敬畏,约93%的学生认可应该主动传播泰山优秀传统文化,93%的学生选择愿意为泰山文化的宣传出言献策,81%的学生选择愿意成为泰山文化积极传播者。如果学校选拔泰山文化使者,68%的学生选择愿意为之做准备。
  从泰山文化宣传渠道来看,学生比较青睐的渠道是网络宣传(79.35%)、手机平台(70.65%)和文化活动(67.66%)、学校教育(51%),然后是政府宣传(30.85%)和电视、报刊专题报道(31.09%)。
  对于自己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认为非常需要的占60%,40%的学生认为“一般需要”或者“不需要”。
  利用SPSS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从對“对泰山文化的兴趣”和“泰山传统说法产生的影响”“泰山登攀精神是否影响你”“了解泰山文化的主动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455、0.316、0.470,并且呈现出0.01、0.05、0.01水平的显著性,说明“对泰山文化的兴趣”和其他三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就说明大学生的个人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泰山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决定了泰山文化对他们产生的影响程度。而统计结果表明,只有约24%的学生对泰山文化感兴趣,这一主观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对泰山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只有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对泰山代表性的文化达到比较了解的程度。   4 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1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重要内容就包括“贯穿教育始终”,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明确要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以泰山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认同度问卷调查可以一定程度体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还存在诸多问题,愿意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比例比较低,对文化内涵的知识储备总体比较匮乏,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种选择,自己有兴趣或者喜欢才去关注或者参与,没有认识到自身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身份;学习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认为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作用不大,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对传统文化课程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仅仅是为了修学分而学习传统文化。因此,高等教育应当从多渠道、多维度切实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高校应当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作为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管理  设置相应的文化素养课程,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测评,尽可能将传统文化内容细化和量化,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从学业上增加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频率和深度,从而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奠定坚实基础。在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的情况下,必要的课程设置和水平测试是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目前高校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还不理想,学生培养存在功利主义倾向,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业率等作为教育目标,忽视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文化素养类课程比较匮乏,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并未引起大学生足够的重视。
  高校应当加强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创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要充分体现中国文化元素;图书馆可以设置传统文化“加油站”,将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读本集中在一起供读者阅览;定期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增强大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学习使命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文化传承人等进入课堂;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学习,定期展示学生的学习总结;对于旅游管理等传统文化相关专业,以泰山文化为例,还应该以竞赛选拔方式评选出泰山文化优秀宣传大使,与泰山景区主管部门合作,切实成为泰山文化的宣传助手……这些活动可以更多吸引学生兴趣,驱动学生深入学习某一项传统文化。
  高校应该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问卷中有大学生比较青睐的宣传渠道是网络宣传(79%)和手机平台(71%),然后是文化活动(68%)、学校教育(51%)和查阅文献(51%)。传统文化类校园活动、文化人物访谈、文化解读等活动都可以通过专门微信公众号、高校官方微信平台、校园网络等方式推介给大学生。现代技术的发展极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手机和网络也成为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和学习的重要渠道。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青睐的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扩大传统文化的学习渠道和影响力。
  5 结语
  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内化为一种文化态度和文化身份。越是面对多元和复杂的环境,越是明确自己的文化立场。文化认同是从心理上对自己文化的认可和自信。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大学生面对更为复杂的文化交融局面,各种理念相互碰撞,大学生需要保持自身明确的文化立场,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能够在中外交流过程中具备甄别和选择能力,既能积极学习外来优秀文化,又能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在高等教育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熏陶,培育其一定的文化底蕴,培养其对先进文化的鉴别和选择能力”[5]。多渠道锻炼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多维度增强其文化意识和对文化身份的认知,让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者、继承者、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7-209.
  [2]吴灿新.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49-53.
  [3]李文瑞.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3,8(4):99-103.
  [4]李欣红.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5]陶知翔,张建中.文化冲突与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J].江西理工大學学报,2010(2):41-4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泰安市社会科学课题“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泰山文化认同及传播能力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9-YB-051)研究成果;2019年度泰安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话语视阈下,泰山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skx03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纪伟伟、毕银燕,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翻译(271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6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