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准施策优化高中起始年级化学教学效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起始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施策,以提高教学效果。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落实基础知识、指引学习方法,引入探究活动、发展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反思,从错误中获得进步等方面,对精准施策优化高中起始年级化学教学效果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精准施策;教学效果;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4-0078-02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正逐步进入深水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求化学教学及时调整对策,关注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侧重引导学生实现学习能力的综合优化。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处于起始年级的学生在面对高中化学时,很难适应学科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段、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精准施策,确保教学效果持续、稳定提升。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抽象思维、迁移运用、演绎推理、类比分析的能力还不强,刚接触高中化学,会遇到很多新的困难。因此,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物质的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在没有天平的条件下,如何称量出一粒大米、一粒细沙的质量。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可以运用称量“一堆”的方法来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曹冲称象》为背景,引出“巨大物体可化整为零,微小物体可化零为整”的称量思想,为研究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质量的关系做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如,在教学“硫酸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设计具有递进关系、能够激发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的系列问题:(1)浓硫酸有哪些物理性质?(2)请结合你的理解举例说明浓硫酸的脱水性与吸水性两个特点的不同。(3)如何稀释浓硫酸?(4)结合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稀硫酸的氧化性两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积累接近新知、学习新知。因此,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应具备挑战性、创造性、開放性和探究性。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提供一些铺垫,并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课堂思考。
   二、落实基础知识,指引学习方法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同样需要实现基础知识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直接传授固化的化学原理与规律,应通过实践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化学情境中理解、感悟和获得。学生能力的高低、化学观念的正确与否、对化学科学价值的认识,只有在分析、处理问题中才能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初中化学时多以固化知识记忆为主,记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典型例题就行。而高中化学学习则侧重于过程分析,因此,教师可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逐一掌握如下规律:(1)概念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氧化还原两种反应同时发生,有氧化剂也有还原剂,有元素被氧化就一定有元素被还原,氧化剂有氧化性、还原剂有还原性)。(2)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的核心规律(氧化剂有元素化合价的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还原剂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3)电荷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中,离子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电荷的代数和必须相等)。(4)电子得失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相等)。(5)递变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的强弱规律是: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的强弱规律是:还原剂>还原产物)。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双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化学观念的形成、综合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渗透方法指导,所有规律与原理应通过对应案例获得,必须借助知识的实际应用方能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搭建知识框架时,教师可融入效果较好的思维导图等,以引导学生自觉构建更理想的知识框架。
   三、引入探究活动,发展学科素养
  作为一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想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必须从起始年级做起。教师可通过融入适当的探究活动,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并恰当介入促进学生再次回顾基础知识,养成探究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复习“铝的性质”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各小组明确分工,开展探究活动:(1)以铝作原料,制取氢氧化铝,有哪些方法?写出具体的化学方程式。(2)从反应物的种类、操作要求及节约原料等角度考虑,哪种方法最佳?你的理由是什么?在小组展示环节,学生们一共找到了这样一些方法:①将铝粉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之后,滴入稀硫酸或通入一定量的CO2。②用铝粉与稀硫酸反应,待反应之后加入一定量的氨水。③将一定量的铝粉与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反应,得到的产物混合。④一定量铝粉燃烧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待反应完成后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⑤用一定量的铝粉燃烧后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完成后再与一定量的氨水反应。各小组对以上方法进行对比,得出采用方法③能够获得更多氢氧化铝的结论。这种探究活动可将铝及其化合物的所有关联知识融合起来,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再如,教师可给出若干探究性研究课题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研究,如“身边的化学”等。
   当然,探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有很多,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实践活动、学生假期自主学习等,引导学生尝试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经过多次验证后得出结论,再利用微信群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期间,教师要做好跟进工作,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验,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四、引导学生反思,从错误中获得进步
  反思是巩固知识、使学习不断走向成功的助推器。高中学习科目多,学习要求高,若不能及时反思,难以确保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内安排一定的反思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在反思中获得进步。
  例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在实验中的各种错误操作以及正确实验操作进行拍照或录制成小视频,在实验结束后的晚自习时间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错误操作看不到具体的学生,优秀操作则能看到具体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化学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指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哪些,等等。此外,每次练习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对错题进行整理,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以避免同一错误重复出现。教师还应强调:错误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够从中汲取教训,从错误中获得进步和成长。
  错误是最好的资源,教师通过错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梳理,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总体上来讲,高中起始年级化学教学应侧重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精准施策,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思维形成、学科能力的发展。为促进教学效果的持续、稳步提升,教师还应结合当前高考制度的改革,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主动学习、不断反思,以适应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孙远菊,刘公园.基于“证据推理”视角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以必修模块“钠与水反应”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0(03).
  [2]梁建新.微信公众平台在高一化学课前预习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19.
  [3]冯洁,曹国新.争论——让高一化学课堂焕发新魅力[J].教育观察,2019(21).
  [4]赵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化学教育,2013(09).
  [5]龙先辉.浅谈如何有效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9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