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逐渐被放在了教育教学目标首要位置,以引起学校和教师们的重视。而数学科目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科目,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并向学生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文针对初中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策略加以浅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教学;德育教育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目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下面笔者将简单分析一下初中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结合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我国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史上的突出成就以及伟大的数学家的生平故事等素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讲到圆周率这个知识内容时,可以为学生详细介绍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他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的第一人,这比欧洲要早了长达一千年之久,对数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祖国各方面建设的基础条件都还比较差的情况下,伟大的数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的华罗庚,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国内,带领着一大批年轻的数学工作者努力研究数学学科,并不断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将研究的具体成果快速运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中,他不畏艰辛,无私奉献,亲力亲为,为优选法和统筹法的全面推广实践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那初中数学教师在讲到这些关于我国古代的各类数学研究的伟大成就以及众多伟大的数学家的生平故事时,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掌握数学学科知识,更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充分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培养。
  二、揭示数学本身内在的辨证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充满着矛盾,同时也在不断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着,它也充分的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举个例子,代数课程中关于数学的基本运算知识,其中的加减乘除以及乘方开方,这些运算方法都是通过现实实践得出的结论。它们各组间本来都是彼此对立的,当引进了负数的概念后,加法与减法能够相互推理转化,涵盖加减的算式可以一起进行代数求和;当引入了负整指数的概念后,乘法与除法也能够相互推理转化,涵盖乘除的算式也能够一起求积;当引入了分数指数的概念后,乘方与开方也能够相互完成转化,涵盖他们的算式可以统一成幂指数,这些数学的知识都能体现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科学规律。
  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的特别的明显。德育工作中包含着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关于美育教育。美育与德育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關系,美育教育也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数学学科本身具备美的特征,比如它体现着简单,和谐,奇特,对称等等一系列美的特点。然而它又不同于艺术的那种美,它不是直接外在显露的美,比如,人类通过利用定义、计算法则来完成推论和判断的思考成果,可以统一称为数学公式,它也是数学学科的自然规律在人类大脑中的直接反映,本身就带有简约性、概括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的特征,这些也都是数学学科的美的一种展现。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与毅力
  在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数学学科本身带有极高的抽象性特征,这也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这门学科时存在着一些难度,另外,数学学科又具备着极强的系统性,环环相扣,如果有一个环节没有听懂学会,就很难向下推进,这些数学的特殊性就决定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必须要懂得坚持,努力钻研。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困难与问题本身就是一回事儿,如果没有了困难,那问题也将不复存在。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会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时,其实更是在教会学生怎样去排除困难险阻。要使学生明白数学学科的学习一定要本着认真的态度,去深入钻研精益求精,更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还要拥有坚持不懈的意志与毅力。
  五、要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展开德育渗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地丰富数学课堂的形式,比如将数学课程的内容与课外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丰富生动的主题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充分对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提炼运用,研究开发多样化丰富化的数学教育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参与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加强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总之,要做好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对德育教学的有效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密切配合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熟悉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心理的发展过程,增强课堂的丰富有趣性,真正提升新课改下关于学生综合培养目标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一鸣,吴立宝.初中数学教材难易程度的国际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04):3-7.
  [2]董林伟,孙朝仁.初中数学实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06):20-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7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