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开发与利用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龙

  摘 要:基于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开发与利用策略,首先分析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其次分析通过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创新语文教学形式三种利用途径,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确保学生的高效率综合性学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资源利用
  
  在素质教育和课改的全面实施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也随之进行了改善。因此,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开始进行了综合性学习的开发,从整体上去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实现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从而,语文教师合理的利用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四项基础技能有效地融合,充分彰显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学生的高效率语文学习拓宽了渠道,有助于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进而达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发展。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多个领域充分融合,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积累丰富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因此,可以说综合性学习,重点强调综合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获得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并且,通过听、说、读、写的共同教学,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与感悟语文知识。而且,综合性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效的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也不再处于被动的知识学习状态下,真正转化为主动性的知识探索。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興趣,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效果。另外,综合性学习具有合作性的特点,也就是为学生的合作探讨知识创造了条件,促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之中产生思维碰撞,明确自身的定位,久而久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发
  (一)自然资源
  对于语文知识来说,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性资源,可以是自然界中的形态,比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以及名山大川等,或者人工形态,包括水利农田、园林和花卉等,这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将历史悠久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语文教师的素材,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让学生去学着观察和感悟,去发现自然的神奇与奥秘,并转化为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并且,当学生在接触自然中,还会产生不同的疑惑,能够促使学生去主动查阅资料,更为全面的去认识世界。从而,语文教师创造性的开发自然性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情感。
  (二)社会资源
  可以说,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学生仅仅学习书本上知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就会对国情和社会毫无了解,这样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世界观。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发社会性的资源,从家庭、社会到祖国和世界,逐渐打开学生的思路和眼界,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丰富多彩的社会,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社会适应力,从而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则是人类社会上的不同文化现象的总称。因此,语文教师开发人文性资源,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化世界中的产物,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比如图书、网络、戏剧、博物馆、纪念馆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资源,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升华。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利用策略
  (一)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利用综合性学习,就要保障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语文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等方面,为学生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彰显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激发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究语文知识的精神,让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之中,能够强化对语文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感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自行设计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展开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合作,让学生的在此过程中,多个方面的能力得到同步的锻炼。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上,还表现在学习的内容安排方面,所以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需要的资源,从而确保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质量。
  (二)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1. 课内资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其综合性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资源。其中,课内资源,也就是课本的内容;而课外资源,则包括社会活动,以及其他方面所获取的资源。可以说,无论是课内资源还是课外资源,只要语文教师合理的运用好,发挥最大化的教学作用和价值,都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因此,语文教师确保两种教学的相辅相成,在课内资源的学习时,适当的利用课外资源作为补充和完善;在课外资源的学习时,引导学生积累和筛选有利的内容信息,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高效率综合性学习。
  例如,在部编版《纪念白求恩》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把握文意,品味课文的语言,感悟和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升华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利用课文资源,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能够表达独特的阅读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可以为学生进行课外资源的引入,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白求恩身为一名外国人,为什么会让毛泽东同志进行赞颂。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借助网络为学生分别介绍毛泽东和白求恩的相关背景,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领悟白求恩同志的崇高共产主义精神,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美和行为美,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2. 课外资源
  语文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比如一些报刊、电影、广播、演讲会等等,都是学生可以利用学习的课外资源。或者自然的风光、社会的新闻、日常的生活等等,以及其他学科中所蕴藏的隐形的语文知识,都可以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有效资料。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记录,能够用语文的眼光进行审视。可以说,社会活动中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题材,也可以说语文的学习是无止境的。
  例如,在部编版《壶口瀑布》教学中。语文教师既可以指导学生感受壶口瀑布的雄伟、壮阔气势,又能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再或者,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揣摩其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方面,不断增强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以及其与文中某些人物的关联,从而促使学生学会将语文联系生活,并且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真正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学习。
  (三)创新语文教学形式
  对于综合性学习来说,主要目的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因此,语文教师想要实现学生的高效率综合性學习,就要创新语文教学的形式,为学生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学习自主性能够得到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营造出课堂宽松和谐的氛围,并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之中,去进一步理解和内化语文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悟。从而,不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还促使学生的身心各个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部编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和特点,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文中消息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并自拟标题,能够合理地运用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展现出准确的语言表达。从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感受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语文教师精心开发综合性的教学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眼界,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内容,并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空间,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感悟,确保学生的高效率综合性学习,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亢海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开发与利用[J].课外语文,2018(4):187.
  [2]詹灏鸿.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开发与利用[J].语文课内外,2019(3):63.
  [3]武念容.浅谈初中语文开展“综合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J].赢未来,2018(4):271.
  [4]李思洁.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开发与利用[J].好家长,2019(7):126.
  [5]李济祝.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14):68.
  [6]任秋霞.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4):71.
  [7]刘月心.浅析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8):123.
  [8]刁雪梅.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南北桥,2018(18):29.
  作者简介:
  郭龙,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盘克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83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