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一流”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国家“双一流”战略发展布局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落实教育强国政策的重要举措。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创业平台体系两部分构成,具体构建内容包括:建设适宜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力量,优化差异化管理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落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多元合作交流平台,以加快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双一流;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孵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7-0089-04
  民办高校作为新兴中国高等教育的代表,其发展道路面临着新时代、新需求下的转型。在转变发展方向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度融入“双一流”高等教育大背景,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和探索,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民办高校提升办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标准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撑。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民办高校应以人才培养主体和创业平台搭建客体的相互关系为创新创业教育主线,以创新创业机会的制造、把握和运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体系良性发展。美国著名评价专家威斯康星大学的Donald L.Kirkpatrick在1959年提出了柯式四层次评估模型。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该模型已成为世界上最广泛的项目培训评估工具。柯式四层次评价模型主要为:第一,反应层。参与者对学习项目做出积极反应的程度;第二,学习层。参与者掌握预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程度;第三,行为层。参与者学以致用的程度;第四,结果层。项目转化的程度,以及其后续影响[1]。
  该评估模型应用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应该从以下四个层次加以构建和改进。第一层,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设计与实施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和目的性。第二层,创新创业教育要同时注意创业意识、知识准备和创业技能三个方面的培养。第三层,高校、政府与企业应协同合作、搭建平台,构建完备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空间。第四层,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性和可迭代性,既要关注短期成效,更要关注长期效益。
  在柯式四层次评估模型的理论指导下,以人才培养体系为支撑,以创新创业平台体系为指导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其中,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由“制度创新、教学过程创新、差异性创新、融合性创新”四个方面构成;创新创业平台体系主要由“意识培养、知识储备、孵化平台建设、多元合作交流平台搭建”四个方面构成。各个模块的关联性和交融性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虽然发展已久,但其在社会影响力、财政力量、师资力量、人才流失、资源配置上相较于传统公办院校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和优化。
  (一)师资队伍,教育核心
  教师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尤其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这既是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机遇,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对民办高校教师提出的新挑战。经过对重庆市现有8所民办高校(含2所本科院校、6所独立学院)调查分析发现,73.5%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接到教育部文件后就地资源整合,由招生就业办行政人员兼职开展授课工作。授课教师的职业定位模糊,而且自身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支撑,在授课效果上差强人意。另外有34.8%的学校会外聘企业导师进行授课,但是由于精力和授课时间有限,他们所授知识会比较片面和主观,缺乏系统性和理论高度。由此可见,师资力量的建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上游环节[2]。
  1.建立身份认同感
  对于民办高校教师来说,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且要求教育资源优先倾向“双创”教师,为创业教育奠定基础。对于企业外聘导师而言,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创业项目合作建立归属感和责任感,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鼓励师生共同创业实践。同时,民办高校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从制度上降低教师的教育风险,做好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保障工作,有效推进大学生的创业决策更加理性和谨慎。
  2.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教师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校培养制度的完善,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也有别于其专业能力水平,必须通过校内外合作、校企间合作、师资考核淘汰制度等方式来进行提升。创新不仅仅是理论的创新,还包括技术的创新、产品研发的创新、营销渠道的创新、科技转化的创新等,这些新要求既是创业教育教师的新机遇,也是面临的新挑战[3]。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一贯重理论轻技术的观念,实现由理论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从而培养出适合当代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双师型”教师。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实践创新不仅是其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也是民办高校的发展之源。
  (二)人才培养,差异个性
  1.培养定位明确
  随着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引领,近年来民办高校的发展逐步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就是向创新型、应用型转变。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类型与定位上,既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适应市场的各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需要通过准确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服务前景来确立,并通过市场调研,找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供需关系差异,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例如: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商业素养、资源人脉、跟随潮流、学分要求等,从而将人才培养关系定位到学科的发展方向、目标及格局上,再进行各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外语类民办高校可以发挥其语言特色、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通过国际视野和交往能力的素质培养,通过“通外语、精专业、重实践”的方案培養,从市场和学科发展中找到创业的机遇,培养一批懂语言、有专业、善运营的新型语言类人才。   2.差异化培养和管理
  民办高校学生由于生源、学科、创业意愿等不同导致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培养方案上要做到差异化[4]。首先,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为基础,树立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形成多样、有序、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分专业制定个性化、差异化培养方案,如电子商务类、科技创新类、创意设计类、商业服务类、综合交叉类等,发挥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再次,建立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监测,如在教育内容、师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体验等方面,递进式呈现评价效果。最后,营造良好的创业体验环境,通过第二课堂设计、实践平台构建、创业园活动开展等环节来完善个性化的人才服务培养体系。
  (三)课程体系,“专创”融合
  对重庆市8所民办高校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没有结合本校实际或者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一部分学校会选择对外国教材的简单翻译和移植,另一部分学校会将零碎的创业活动实践进行基础整理,缺乏理论深度和合理性。这些教材都还不具备指导创业教育的理论深度和实践依据。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改变现状的一个有效方法。
  1.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融合方法
  民办高校要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要围绕专业课程,增设创新创业课程、经济管理课程、市场法律课程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形成融合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多元一体的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类、实务操作类课程体系。从专业课程出发,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创业知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业实践,形成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团队与团队间的灵活、主动创业实践互动,同时也能完成科研与教学、教学与育人、专业与创业的相互渗透[5]。在融合过程中需要注重各个学科的专业性,不能脱离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混为一谈。
  2.管理、资源和方法全方位改革
  专业教育中融合创业教育、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能有效地整合更多资源,并能及时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前沿信息、相关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前沿成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可以从创业活动为出发点,通过引入SYB(Start Your Business)、KAB(Know About Business)等创业培训项目、购买实训软件、定期开展创业培训讲座沙龙等方式强化实践环节、全面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提供学生所需的与创业活动直接相关的专业技能[1]。并通过引进校内外优秀创业专家参与到授课、竞赛、活动中来,丰富完善教学资源,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转换机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从而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促进民办高校内涵式、差异式发展[2]。
  三、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搭建
  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搭建,应该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从意识培养、知识储备、孵化平台建设到多元合作交流提供“一条龙”服务。
  (一)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民办高校在学校竞争力、学生专业水平上与传统公办院校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就业质量上的差距反而倒逼民办高校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加开放和多样化。因此,民办高校更应利用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度高、意愿较强的优势,树立起良好、理性的创新创业意识。首先,是自我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业观,创业是一种职业的尝试和体验,不代表一定成功,学生需要具备创业过程中的抗压抗挫能力。其次,是社会意识的培养。将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脚踏实地,帮助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冒险精神、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等品质和素养,同时帮助其发现创业的兴趣,找到创业的信心。综合运用规划、决策、生产、经营、反馈等知识,解决创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既要保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扎实,又不能让眼光局限于专业领域,拓广视野、把握市场,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完善创业资本和资源[6]。
  (二)孵化平台建设
  1.第二课堂为依托
  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应该以实训课程、模拟训练、创新创业竞赛等为依托开辟第二课堂建设,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例如:大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以及“互联网+”“挑战杯”“创业之星”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建设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指导社团开展创意金点子、创业沙龙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举办创新创业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家、教育家和成功创业学生、校友参与论坛;加强学生科技“下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促进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成长成才[7]。
  2.实现孵化平台落地
  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是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应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竞赛为引领,鼓励和挖掘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加入其中。根据对重庆市8所民办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大多集中在教育培训、餐饮售卖、书报快递等生活类行业,创业项目低端化、科技含量少、社会回报低、项目生命力不强等特点很难体现大学生的素养和特点。因此,项目孵化平台的落地需要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心为依托,突显高校的专业特色和科技含量,除了提供创业必需的场地、政策、设备支持外,还需要观测创业项目的孵化过程和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对于遴选出的优质、成熟创新创业项目通过校级科技园、各级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平台,提供校内、校际、校企间的重点孵化,帮助学生实现较高质量和水平的就业创业,帮助创业项目走向社会[8]。
  (三)多元合作交流平台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合作共存、共生演进的系统。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平台更需要充分利用和发展学校资源、社会资源、政府资源和企业资源。民办高校可借助校友会和董事会的资源,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积极吸引社会和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注重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建立校与校、校与企、校与地甚至国际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并有效利用各级孵化器,吸引相關企业或风投公司投资参股,通过银行、创业基金等金融模式的引入对创新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在此基礎上,民办高校需要注重创业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在线上,加强网络交流平台的搭建,通过创建创新创业微信公众号、制作小程序、建立校园BBS、发布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推荐最新创新创业案例和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创业。并利用实时网络展开创新创业信息发布和交流,在校内、校际、校企间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网络链接,做到随时无障碍交流。在线下,学校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展示交流会、创新创业学术年会、表彰大会等,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成果,表彰和奖励创新创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师生。并开设线下创新创业论坛,聘请校内外创业精英与学生探讨创新创业心得,并在实践训练中心和众创空间开设创新创业沙龙,搭建一个常态交流,互相学习的校内交流平台[8]。
  ——————————
  参考文献:
  〔1〕徐小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北京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2016)[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陈兆军,黄侦宇.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民办高校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7(12):136-138.
  〔4〕徐金梧.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1):10-12.
  〔5〕董家强.民办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03):115-116.
  〔6〕廖娟.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机制分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6(9):14-19.
  〔7〕王利芬,等.大学生实践平台建设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8):22-23.
  〔8〕胡剑锋,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4):31-34.
  〔9〕彭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04):62-6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Underthe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YANG Liu1, WANG Li-li2
  (1. Chongqing Nanfang Translators College of SISU, Chongqing 401120, China;
  (2. Rongzhi Colleg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20, China)
  Abstract: Under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the build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become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deepe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through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consists primaril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 Several measures, including building up the teaching staff suitable for private universities, optimizing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differential management,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of both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ing both business incubation center and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need to be taken in order to expedi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Incubation Center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1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