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文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初中生语文综合能力以及素质深化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层递式教学是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落实中明确强调的,对实现有效的作文教与学至关重要。因此,文章将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从不同角度客观探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的应用,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语文作文水平都能明显提升。
  关键词:层递式教学;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 引言
  关注每位学生、学生全面发展都是素质教育深化实施中对学科教师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教师要在细致分析初中语文作文教与学两大层次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深化认识层递式教学,将其灵活、高效应用到语文作文的教学全过程,在引领、指导中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语文作文教学中,在写作素材、写作方法等把握中实时夯实写作基础,在写作思维以及能力锻炼过程中发展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素质。
  二、 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随着素质教学理念的开展,教师已经逐渐开始意识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的语文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对于学生学情了解不够,对教学标准理解不透彻
  目前,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对于新课改下的教学标准理解不透彻,不能在与学生学情进行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选择,造成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对学生参与写作的积极性进行调动,致使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压抑。除此之外,教师也忽略了对学生日常积累的习惯进行培养,不能在生活中对优美的词汇和语句进行大量积累,这也造成了学生缺乏课外阅读以及在课外阅读时缺少对于名言警句的总结和积累。这是造成学生词汇量贫瘠、不能很好地对语言进行运用和转化的直接原因。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法准确地用语言表述内心的真实想法,长此以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丧失对于写作的兴趣。
  (二)缺乏对于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写作中缺乏情感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是机械化的应试机器,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在写作中缺少真实情感的流露,将写作视为一种负担,难以吸引阅卷老师乃至广大读者的眼球。这是由于学生缺乏对于生活的体会和理解,没有认真地体验生活,致使他们的情感淡薄,难以共情,无法用一颗积极阳光的心去感受生活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或许这样机械的学习可能对提高他们的成绩有所帮助,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不能忽略其共情能力的培养。并且,写作本身就具有极强烈的主观色彩,需要在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三)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写作技巧的教学
  目前,部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时,没有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针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客观评价。除此之外,也没有对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进行充分分析,而是将注意力放在自身对于知识的讲解上,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层递性教学理念的策略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层递式教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改善。
  (一)分析班级学生特征与学情,在分层教学中落实层层递进原则
  对班级学生特征和学情进行合理分析是实现层递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高效应用的首要前提。教师要从不同层面入手细致分析班级各层次学生特征以及學情,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客观把握的基础之上引入分层教学,在层层递进原则落实中高效展开作文教学,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在作文兴趣激发的基础上都能高效掌握写作素材、写作方法,在轻松、快乐的写作过程中将语文写作的基础夯实。
  教师要在落实生本教育理念过程中从不同层面入手深化剖析班级各个层次学生的特点,对其有全新、正确的定位,借助一对一交流、问卷调查、分享交流、趣味测试等形式,进一步走进班级不同层次学生,深化剖析语文作文学情。比如,在教学完朱自清《背影》这篇回忆性散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各层次学生特征以及学情,将层递式教学融入关于写人类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法,对写人类作文教学目标以及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化分层。同时,教师要引领班级各层次学生共同品读朱自清笔下关于父亲背影的作品,从开篇点题、回忆往事、追述背影、呼应主题等层面入手,在讲解写人类作文写作思路、谋篇布局、写作方法中落实层层递进的原则,在阅读、写作二者结合中将课外难易度适中的写人类文章引入课中,科学设置不同层次阅读问题,促使各层次学生在通读、精读等过程中思考提出的阅读问题,在问题层层解决中深化把握文章内容、主题、谋篇布局等,在写作素材以及情感获取中点燃写作兴趣。随后,教师要在补充讲解写作要点、方法的同时和学生共同赏析文章中精彩的词语、句子等,分层设置写作练习任务,让学生在仿写文章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句子,再联系生活记忆,以“亲情”为主题,写关于父母亲等的小作文,在创作结合中积累素材、掌握方法的同时深刻体会浓浓的父爱与母爱,确保语文写作中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二)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和创作,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结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仿写。万事开头难,学生在作文入门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导致出现畏难情绪,丧失对于写作的兴趣。应鼓励学生从仿照相关的文章开始,逐步完成写作素材的积累,掌握一些表达方式的运用,建立对于写作的兴趣。在学生完成仿写之后,鼓励其进行创新思考,以建立自己的写作体系,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经常找一些语句优美的段落或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仍以朱自清《背影》一文为例,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选取文中对于爸爸背影进行描写的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文章选段),探讨这一段细致的外貌描写对于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体会作者对于颜色的重点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并让学生仿照文章,按照文章的写作逻辑,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并结合颜色对于生活中一个熟悉的人物进行写作以抒发情感,进而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多种写作练习中渗透层递式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新课程理念在初中阶段落实中明确强调的,教师可以在完善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法巧妙引入其中,在多种写作练习中渗透层递式教学,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在小组互动中都能参与课堂作文教学全过程,在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深化锻炼语文作文思维以及能力,实现高质量的语文作文层递式教学。
  在《春》这篇课文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展开写景类作文教学,在完善作文教与学两大环节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多种写作练习有效结合中高效渗透层递式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从层递式教学角度入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科学划分班级语文作文学习小组,借力多媒体教学设备功能作用,向小组学生呈现关于春夏秋冬的美文,在动静结合的情境中促使每位学生都融入课堂中,共同赏析美文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概括美文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等,在互动、交流中激起写作欲望。随后,教师可以在点拨、指引下让各小组学生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景物描写、情景交融的方法,将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方法渗透其中,根据其难易程度,依次让各小组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在借鉴美文的基础上进行写景类作文创作,在互帮互助过程中高效运用写作素材的同时深化锻炼写作思维。
  (四)延伸与拓展课内写作,深化课后写作实践环节
  语文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学生长期进行作文实践,而课内实践具有其有效性。教师要在引入层递式教学过程中对课内语文写作进行科学化延伸、拓展,深化课后写作实践环节,促使各层次学生在课后写作练习中都能夯实写作基础,同步提高语文写作以及实用能力,展现层递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魅力。
  以《三顾茅庐》为例,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节选。在课内课文以及作文教学结束之后,立足名著《三国演义》,对课内作文实践进行合理化延伸、拓展,促使层递式教学应用中课堂内外写作实践深层次融合。教师要从层递式教学视角入手,深化课后语文作文布置环节,在坚持分层、递进等原则基础上开展关于走进《三国演义》名著的语文写作实践活動,设置不同层次的写作任务,比如,摘抄与仿写章节句子,续写、改写章节故事结局,围绕章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进行微小说创作,促使学生在难易度不等的语文作文练习中活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写作素材、写作方法,在语文写作能力发展中丰富文化积淀,高效培养语文、文学、人文等素养。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解读层递式教学的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初中阶段的语文作文教学进行优化完善,在层递式教学应用过程中让作文教学课堂焕发活力,实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写作需求,在多样化的作文练习过程中高效发展作文能力以及语文学科实用能力,在充分想象、思维发散、潜能挖掘中放飞自我,同时促进自身个性化发展,确保语文作文教与学两大层次目标在层递式教学作用下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爱菊.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引入层递式理念的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55.
  [2]张建荣.论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2):63.
  [3]夏艳霞.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278.
  [4]杨桃.初中作文教学中整合层递式教学理念研究[J].文学教育,2018(3):112-113.
  [5]方丽芳.论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92.
  作者简介:吴文亮,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14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