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视角下地方院校金融专业实习实训问题与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地方院校金融专业实习实训存在缺乏整体规划、校企合作内容简单、实习实训效果不佳等问题。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必须优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是多元主导,统筹规划,重点要发挥政府的牵头作用,提高金融企业的积极性。二是产教对接,规范合作,校企双方要加强对接,形成规范性合作制度。三是良性互动,深度融合,校企双方要及时完善合作方案,更新实习实训内容。
  [关键词]产教融合;地方院校;金融专业;实习实训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0-0017-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工学结合或校企合作,而是学校、企业、行业以及政府共同参与的一种更高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1]。
  实习实训是深化产教融合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金融行业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也需要具备较强的金融实操技能。实习实训是实现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及重要保障。本文重点分析当前地方院校金融专业实习实训的现状,并提出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地方院校金融专业实习实训的现状
  地方院校金融专业开展实习实训是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培养计划质量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在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专业实习实训模式、内容,也在努力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建立金融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然而,其实际工作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
  学校、企业、政府三方没有形成合力。地方院校金融专业实习实训大都是学校独办,缺少足够的支持;金融企业被动应对,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没有履行应有职责,重视不够。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政府作为教育的管理部门、产业发展的引导部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学生实习实训上理应发挥整体指导、统筹协调的重要作用。但一些地方政府对地方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重视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带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牵头作用,没有联合学校、企业做好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实训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协调。一是没有出台统一的政策制度,为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政策指引。二是没有参与制订具体的规划方案。没有政府部门参与制订的产教融合和实习实训规划方案,很难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三是没有牵头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涉及多主体参与的实习实训没有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是很难统一推进的。四是没有联合开展综合效果评估。由于地方政府的缺位,地方院校金融专业的实习实训重形式、轻质量,没有长期稳定、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实习实训基地。
  2.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学校热、企业冷是当前校企合作、实习实训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企业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主动参与的金融企业不多和参与的金融企业合作深度不够。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在校企合作和院校专业实习实训中付出与收益不对等,特别是在满足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上。寻求校企合作或者联系实习实训单位是地方院校为完成學生培养计划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是院校单方面的需求,校企双方就实习实训没有深入的沟通,没有上升到互惠互利的深度合作,企业也是应付式、任务式的接待。因此,如果没有详细的实施方案,如果实施方案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需要,如果实施过程中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就缺少主动参与的动力和热情。
  3.院校转型速度滞缓。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落脚点,实习实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环节。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意识和速度是影响实习实训高效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方面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地方院校重视不够。部分地方院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地方院校,对金融专业实习实训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方案,重视不够、规格较低,主要由二级教学院系负责。二级院系基于资源和影响力有限的原因,主要依靠个人关系联系实习实训单位,无力有效解决专业实习实训问题。二是学生培养计划与金融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因为与市场主体没有深度的合作,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无法实现校企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产教融合,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没有紧跟企业发展要求。其实,转型发展与实习实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习实训能推进转型发展,转型发展又能为实习实训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校企合作内容简单
  地方院校金融专业学生到金融企业去实习实训,必然需要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即开展校企合作。如果要确保实习实训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保证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那么这种校企合作必须是规范的、有深度的、长期稳定的、双方共同推进的。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规范的合作平台,如果有效合作模式缺失,双方合作就没有动力推动其继续前进[2]。但现实中,地方院校与金融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简单、低效的层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关系简单。一些地方院校的校企合作是基于私人关系成立的非正式以及期限很短的合作模式,没有签订规范的校企合作协议,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沟通机制,缺乏长期稳定合作的保障,更谈不上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于没有长期固定的合作单位,一个地方院校每年更换实习实训单位是常有的事,导致带队老师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精力与新的单位建立联系,并协商实习实训内容。企业由于没有专门的团队负责此项工作,接待实习实训生的准备工作非常仓促,因此其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短期的或者临时性的合作使校企双方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横向范围窄小。近几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不仅传统的银行业机构数量众多,而且证券、保险、信托、基金、互联网金融等企业不断涌现;同时,同类金融机构中的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经营模式和业务种类。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能够为地方院校金融专业的实习实训提供广阔的平台。但是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行业的积极参与,单凭院校一方来联系推动,是很难与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及多个金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关系的。当前,很大一部分地方院校金融专业主要与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类金融机构中的少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且集中于国有大型企业,却很少与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信托、基金、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其他准金融企业合作。   3.纵向深度不够。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实现学校教学质量、企业经营效应同提升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需要院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充分沟通、有效反馈、同步改善才能真正实现“双赢”。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合作形式化是当前校企合作的普遍现象,而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又急需人才,这种矛盾源于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一方面,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知识、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金融企业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及时反馈其急需人才的技能要求,学校不知如何改善学生培养计划和提升学生金融服务技能。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没有形成双向培训机制,即院校教师没有到企业任职,企业员工也没有到学校任教。
  没有深度的校企合作就无法建立有效的合作办学关系,就达不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就难以实现产教融合。
  (三)实习实训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地方院校金融专业实习实训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认知实习,第二类为实践实习,第三类为“3+1”模式。前两类实习实训地方院校金融专业都在开展,第三类有一小部分地方院校在实施,然而不管是哪一类,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知实习走马观花。认知实习是对书本知识的巩固加深,需要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去参观,了解今后可能要工作(实习实训)的环境,增加对所学专业的职业岗位的初级认识。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实施,时间一般为1~2天。其具体的开展形式主要是两种:一种为参观,由企业安排人员带领学生观察企业员工的工作场所,同时辅以简单介绍。由于每次参观安排1~2个班(每个班30人左右),人数较多,为避免打扰企业正常工作,这种参观一般1~2小时就结束。另一种以会议的形式作介绍,企业安排人员通过PPT的形式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这种方式能避免对企业正常工作带来影响,一次可以安排2~4个班,时间一般控制在1个小时以内。不管采取以上哪一种方式开展认知实习,在时间上、内容上都难以使学生对企业专业职业岗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实践实习浅尝辄止。实践实习是实习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放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实施,时间一般为1周。根据笔者对银行、证券、保险等主要金融机构的调查,尽管这些金融机构很欢迎学生来实习,但是不愿接收这种时间很短的实习形式,因为实习学生刚熟悉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实习实训就结束了。因为企业要安排专人对实习学生进行“传帮带”,需要耗费企业员工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对企业正常工作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实习学生能在刚熟悉的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至少可以弥补一部分因“传帮带”而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同时,实习学生虽然对具体工作岗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由于没有开展生产性岗位操作,没有体验真实岗位环境,因此其工作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
  3.“3+1”模式的实施举步维艰。“3+1”模式是借鉴“卓越计划3+1”,即前3年在學校学习,大四1个学年都在企业实习工作,这种模式在工科专业实施较早,较为成熟,但在经管类专业还处于探索阶段。“3+1”模式要求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工作长达一年,这不仅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且在学生安全管理、实习效果评估、校企双方员工培训等方面都需要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由于缺乏政府的统筹协调、地方院校与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不深等原因,大部分地方院校金融专业没有建立起平台完备、机制完善、效果显著的实习实训基地,因此目前实施“3+1”模式困难重重。
  二、优化地方院校金融专业实习实训的对策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支持各地依托学校建设行业或区域性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和“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技能竞赛与职业训练对接”[3]。地方院校金融专业要开展好实习实训,一定要以实现产教融合为目标,高起点、全方位、深融合规划、设计、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一)多元主导,统筹规划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下发后,各地相继出台了深化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已基本明确产教融合是政府主导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产教融合的要求,地方政府、地方院校、区域内企业及行业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共同主体。产教融合应以地级市为整体,由政府牵头,多主体参与,统筹规划实施。
  1.成立统一的协调机构。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导者,要发挥牵头作用,召集地方院校、区域内金融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共同商讨推进此项工作。地方政府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当地相关金融行业协会,召集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召开协商会议,成立本地区金融专业产教融合推进工作统一协调机构。统一协调机构成员由地方政府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地方院校、金融企业、金融行业相关协会共同组成。明确协调机构职能是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本地区金融专业产教融合工作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统一协调机构要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形成日常工作机制,负责相关工作的协调和跟踪管理。
  2.制订整体的规划方案。地方院校金融专业的深度产教融合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涉及多个主体和众多金融机构,要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工作效果,必须协调各方关系、考虑各方诉求、满足各方需求,因此整体的规划方案必不可少。其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实施方案,要实现多层次,即适合认知实习、实践实习和“3+1”模式的不同要求;多体系,即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高效果,即确保实习实训的效果,符合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和企业发展人才需求。总之,整体规划方案既要符合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又要考虑金融企业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为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实用型人才,同时能很好地服务于地方政府金融产业的发展规划。   (二)产教对接,规范合作
  由于各类金融企业的业务种类和范围不同,对学生实习实训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而实习实训一般是一所院校要对应不同类型的多个金融企业,因此,校企双方要推进良好合作,实现双赢,必须加强对接,就合作形式、合作内容、评价体系等达成一致意见,形成规范性合作制度。
  1.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合作机制是推进校企合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规范机制,才能有效约束校企合作各方主体的决策和行为,提高校企合作的运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和管理成本,从根本上保障校企合作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最终实现各方主体的利益最大化[4]。一方面,地方院校要成立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金融专业要成立分小组和金融专业实习实训工作办公室,负责与对应的金融企业共同制订实习实训方案,协调资源配置,协调校企实习实训基地的具体管理运行;另一方面,企业要明确具体负责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校企合作事宜的处理和对接,及时与学校联系反馈实习实训情况。双方要形成日常对接工作机制,建设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实习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
  2.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由校企双方共同商讨确定,为应对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主要内容、效果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规则的细化,使企业和院校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权利与义务相依,压力与动力并存[5]。双方首先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求,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例如,金融企业要求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如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基本服务礼仪等,那么院校就要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提升学生这些方面的素质。而企业要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培训资料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其次要明确三种不同实习实训类型实施的时间、形式、内容、流程及学生管理等,特别是“3+1”生产性实训。因为生产性实训工作时间跨度长、工作要求高,需要对工作岗位、师徒关系、工作薪酬、效果评价、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再次要针对三种不同实习实训类型设置不同的效果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训进行考核评价。最后要明确双方人员相互学习方案,即院校教师到金融企业任职学习,企业员工到院校任教学习。这个学习要有具体的计划,对学习时间、任职岗位、任教课程等进行安排。
  (三)良性互动,深度融合
  在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校企双方要保持日常的良性互动,不断完善合作机制。为适应创新发展的要求,双方要及时修改合作方案,及时更新实习实训内容。
  1.提高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和经营规范融合,企业全程参与制订这个人才培养方案[6]。金融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除了对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外,沟通、营销、谈判等实践能力和经验也很重要。地方院校可通过校企合作进行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比如在教学环节上,开展银行信贷案例教学、保险营销现场教学及证券服务情景教学等,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增加综合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评价上,采用试卷考试、問题辨析、情景演绎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人才培养的能力导向;在课程设置上,可选择部分课程开展校企共设,如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实务等课程,企业专业人员可以参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方案的编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提升校企师资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院校教师和“双元型”企业员工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教育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不仅体现在教育过程的脱节,还体现在教师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脱节[7]。而企业人员如果缺乏实际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在实习实训中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往往就会感觉力不从心。所以应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是选派专业教师到金融企业任职,了解不同金融企业的业务特点,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是选派金融企业专业人员到学校任教,了解地方院校管理模式,熟悉金融专业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参与学生管理,把企业工作实践和经营管理融入教学中,提高教学和学生管理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地方院校金融专业要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要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新时代产教融合对地方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方院校金融专业要在认真深入分析当前产教融合、实习实训方面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利用好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政策,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作用,调动金融企业的参与热情,在产教融合实施目的、参与主体、开展模式及效果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规范,以真正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新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思,吴芳芳,兰振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金融学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8(13):77-80.
  [2] 秦立建,费星星.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8(5):114-117.
  [3] 魏良庆,彭凤英.产教融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9(3):80-82+91.
  [4] 金祖旭,贾少华.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反思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34):53-58.
  [5] 龙艳.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多维思考[J].职教论坛,2019(2):147-152.
  [6] 童桂,郑忻.从“校企合作”到“校企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6-80.
  [7] 雷思鹏,姜亦玲,王强,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必须实现“八个对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1):15-19+86.
  [责任编辑:庞丹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18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