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相关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曾建兴

  摘   要 通过二年多的准实验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相应的成果: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则学业成绩也越好;高考成绩与学生智力测试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特性;实验班高考成绩高于控制班。教学主张“每堂都是心育课”告诉人们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教师的职责,而且是所有教师的职责。建议通过各种培训加强有关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教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健康  学业成绩  准实验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心育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书”是为了更好地“育人”,所以我提出的教学主张是“每堂都是心育课”。它告诉人们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教师的职责,而且是所有教师的职责。我们团队调查的结论是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则学业成绩也越好[2]。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其学业水平,取得“双赢”效果。为此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相关研究。
  一、研究设计
  采用准实验设计。准实验是指未随机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控制,无法完全控制误差来源的实验。采用较普遍的典型形式:非随机分配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3]。2017至2018学年,建瓯一中高二有18个班,3个中澳班,其中1个中澳文科班,2个中澳理科班,选取第17班中澳理科班为实验班,第16班中澳理科班为控制班。实验时间从2017年3月到2019年9月。操纵自变量,自变量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控制无关变量,实验班与控制班师资、生源水平相当,观测因变量: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变化,学生学业成绩是否变化。中澳第17班未分文理科前(高一下期)进行智力测验(SMT)。高二第一次月考成绩作为前测成绩,同时建档。高考成绩,作为后测成绩。
  二、研究进度
  课题研究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二年多时间分以下几个研究步骤。
  第一步:2017年3~8月。确定实验样本校:建瓯一中(独立高中),在自愿基础上,选择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验研究采用准实验。
  第二步:2017年9~10月。确定实验班,课题组核心成员任教学科为实验学科。2017年10月28日课题开题。对实验班教师进行培训。要求实验班老师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学习教育部《心育纲要》,依据“纲要”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找出教材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显性的主要内容。第二,学习课题负责人曾建兴著《每堂都是心育课——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16年8月),实验教师每人一本,实验老师通过培训和学习,掌握“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框架(学科教学渗透心育的涵义、特点、目标、任务、原则、方法、课堂管理、保障、途径)。第三,學习正能量心理学。传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建立课题微信群。
  第三步:2017年10月~2018年6月。全面启动上期课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重点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根据“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结果对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第四步:2018年7~11月。撰写课题中期报告,迎接中期检查评估。
  第五步:2018年11月~2019年6月。2018年11月16日中期检查,针对中期检查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全面启动下期课题实验研究。根据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重点开展“高考‘心’动力”或“考前心理辅导”,如在“课题微信群”发《我的高考我作主》,高考成绩作为后测成绩。
  第六步:2019年7~8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迎接课题专家组实地结题验收,7月24日下午在建瓯一中会议室召开结题会。
  第七步:2019年9月开始成果推广。
  三、研究结论
  1.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则学业成绩也越好
  选择有效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由华东师大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主修,有较好的信效度。全量表由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分量表)构成。
  全年段选取5、7、17、18四个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全量表未发现高焦虑者,分量表“A、B、C、D、E、F、G、H”均有异常学生。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则学业成绩也越好。
  前测成绩文科第18班平均分752.69分高于5班平均分641.43分,MHT标准分文科第18班15.313分低于5个班21.064分;前测成绩理科第17班平均分714.87分高于7个班平均分600.08分,MHT标准分理科第17班10.471分低于平均分19.041分。说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则学业成绩也越好。
  2.高考成绩与学生智力测试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特性
  在智力测验方面,我们选用北京师大张厚粲等主修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简称“SPM”,进行团体测验。该测验最大的特点是使用方便,省时省力,结果解释直观简单,共有60道题,每题1分,共60分。对高一第17班进行智力测验,全班51人、有50人参加测验,优秀29人,优秀占测试者的58%,良好15人,占测试者的30%,中等6人,占测试者的12%。高二分文理科班,到文科第18班有7人。   通过对理科17班43位学生进行SPM智力水平测试,项目研究了学生高考成绩表现与其智力水平的相关性。图1是不同智力测试得分对应的同学群体高考成绩总分平均分随智力测试得分的变化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高考总分跟测试得分之间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图2展示了不同智力测试等级学生的高考各科目以及总分的得分水平,从图中可以看出,智力测试等级越高的学生其高考成绩越好。表1是不同智力测试得分学生的各科成绩平均分以及总分与其智力得分的相关性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高考总分、理科综合得分以及数学得分均与智力测试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做对59道题以上的14位学生全部高考上一本线,其中理科12位,文科2位。
  表2显示:高考总分与智力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71,理科综合与智力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75[4]。
  3.实验班高考成绩高于控制班
  实验班第17班语文、数学、理综、总分的发展水平均高于控制班第16班,详见表2、图3。
  从表2中可以看出,控制班第16班前测成绩总分平均分(包括语、数、英、理综)为491.84分,略高于第17班491.64分;后测成绩高考总分平均分第17班为560.21分,高于第16班557.89分。进一步从图3中可以看出,第17班语文、数学、理综、总分的发展水平均高于第16班,同时控制班第16班语文、理综以及高考总分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倒退[5]。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如下:2017到2019年间实验班学生成绩发展水平要好于控制班。最后进一步统计可以发现,该校2019年高考总分前10名,第17班第1、2、4、5、10名,占5人,第16班有3、7、8名3人,第17班优秀率高于第16班。
  四、分析和讨论
  1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高考成绩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则学业成绩也越好”与我们研究团队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得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得分与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分数越低,即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则学业成绩也越好,结论是一致的。实验班“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未发现严重心理异常学生,分量表均有异常学生。分量表均有异常学生如何有效进行心理辅导需进一步研究。
  2.实验班高考成绩高于控制班
  实验班第17班高考成绩高于控制班第16班,归因:语文、数学教师是课题组核心成员,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渗透心育,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心育。自变量: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因变量:提高高中生学业成绩,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实验班第17班语文、数学发展水平均高于控制班第16班,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相关。准实验设计达到预期效果。
  3.高考成绩与学生智力测试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特性
  高考成绩与学生智力测试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特性,在遵循保密性原则的前提下,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样本数据偏差主要體现在智力测试得分为57分以及58分的同学,他们的考试发挥偏差很大,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这些学生值得关注,如何让他们“学会学习”值得研究。
  五、建议
  通过各种培训加强有关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教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可在德育主任、新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培养、教务(教研)主任等培训中开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研讨课,让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善于运用心育机智的策略,提高教师教学渗透心育能力。
  根据各学科特点,深入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心育的课题研究。积极、主动落实《心育纲要》指出的“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成为常态课。
  高中学校按千分之一配备心理专业学历本科以上的专职教师。
  高中生要进行抗挫能力教育,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更应加强抗挫能力教育,因为高中阶段成绩优秀者,容易引起家长、学校领导、教师的关注,多方面进行心理辅导,高考取得好成绩。重点大学是成绩优秀者“聚集地”,高中成绩优秀者,到重点大学成为一般者大有人在,到重点大学不一定是学校重点关注的对象,只有加强大学生抗挫能力教育,提高其抗挫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业、与人相处等,大学毕业后更好地工作、生活,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教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 曾建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4).
  [3] 杨小微.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宋岭梅,孙振声.教育统计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
  [5] 陈静逊.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曾建兴(1962-),男,福建建瓯人,福建省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刘永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42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