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焦阅读素养,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新珍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应该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新型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须先明确“语用能力”和“阅读素养”概念的涵义。
  语用能力,是学习者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揣摩、感悟语言文字,并且能在语文实践中恰当、规范、个性地进行表达的言语技能和素养。而阅读素养,是一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的能力素养,是基于与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的不同阅读阶段, 掌握阅读知识和策略, 形成阅读能力, 发展阅读情感与兴趣, 实现个人目标与社会参与。笔者将以具体的教学为例,谈谈聚焦阅读素养,提升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文体,发展素养
  崔峦老师强调,要使所上的课很明确是那个年级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所以,教师必须关注文体特征,加强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部编版新教材中,《桥》承载着学习“小说”文体的教学任务,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了本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教学时,教师须强调文体意识,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小说”体裁特征与学习“小说”体裁文学作品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聚焦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感知其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在感悟老汉形象时,引导学生将初读整体感知的形象与品读深入感悟到的形象作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搭建起完整的文本阅读支架,逐步深入感悟老汉“如山”的人物形象。
  散文特征是 “形散而神不散”。阅读散文要从“形”入手,寻找线索、理清思路,逐步理解、领悟“神”韵所在。《触摸春天》这篇散文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地进行了文体意识渗透。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完文章,你觉得安静是个怎样的孩子呢?鼓励学生们积极表达、交流自己初读后的感知。在细读课文之后,再回到整体,进一步结合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最后聚焦文眼“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来谈理解和感悟。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产生深刻的感悟。这样,帮助学生搭建起了完整的文本阅读支架。
  二、置身语境,品读内化
  小学第二学段对学生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触摸春天》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奇迹”来寻找课文中的一个个“奇迹”。 品读与“奇迹”相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感悟奇迹所在,并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来体会安静是用心灵去触摸春天、聆听生命飞翔的轻响。通过反复的品读、感悟、联想,学生感受“奇迹”,感动于“奇迹”,通过语言表达“奇迹”,从而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道理。
  品读描写盲姑娘安静流连花丛中,自如地穿梭行走的语句时,指导学生抓住“穿梭”“流畅”“磕磕绊绊”等关键词语的理解来品析。设计置身语境的游戏环节,老师邀请一位同学蒙上眼睛在组廊间进行盲人行走的体验性活动并谈感受,全班学生通过观察其行走,理解“流畅”“磕磕绊绊”词语的含义,切身感受盲人行走的不便。进而质疑:为什么安静能行走得如此流畅呢?学生带着问题继续阅读文本,走进文本从字里行距间寻找答案,感受安靜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感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明确文本的价值取向。阅读文本不能仅从字面意思上去机械地理解和体悟,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抓取关键词句,结合具体语境和时代背景进行品读理解,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读写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储存的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并在实践运用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触摸春天》中,不少句段的写法值得揣摩学习,可作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例如,“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在这一处语句中,作者生动描写了所见到的情景:蝴蝶扑腾,安静惊讶。接着笔锋一转,自然由所见写出所想:她的心灵来到了全新的地方体验……引发读者的无尽遐想。又如“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了。”这里 “我” 由静静地看着安静,到产生“仿佛看见……”的美好联想,最后自然由所见所想引出所感。可以看出作者文笔细腻,情感丰富,表达方法灵活自如。这时可结合学生的观演经历,出示一些精彩的舞蹈表演图片,如《千手观音》图等,设计一个课内小练笔训练,进行写法的迁移运用。引导学生运用从文中学到的这种方法来描写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渗透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这样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提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借助文本,学生经历了从理解感悟到迁移运用的过程,在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在语文实践中又运用习得的方法来表达,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联系生活,延展实践
  学习即生活,学习和生活实践密不可分,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触摸春天》旨在点明: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作者在文末写出了盲童安静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安静的敬佩之情,也因此有感而发:哪怕你是一只蝴蝶或是一株小草,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生命,何况我们每一个人呢?每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只要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够迎来春天,创造出一个专属自己、多姿多彩的精彩生活。课堂上,执教者可拓展补充相关事例,如海伦·凯勒、张海迪等有关人物和材料,也可让学生补充交流自己身边或查找到的相关事例,引导学生谈谈看法。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语言表达训练的落实才能扎实、到位。
  联系本单元导语和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内容,老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积极搜集查阅“热爱生命”主题的感人故事,布置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份主题手抄报的语文实践任务,同步开展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课外读书活动。延展性学习,主要是延续积累、拓展实践,引领学生在延续学习中积累,在拓展学习中体验,在生活中实践学习。
  总之,语文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要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当聚焦阅读素养的发展,巧用慧心慧眼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不断历练,不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65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