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任薇

  摘 要:在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是语文课堂。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碰撞,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许多学生开始崇尚外国文化,传统文化引发断层,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感悟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认识。这种做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教育意义,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研究人员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渗透
  一、 前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最为宝贵的记忆,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外来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侵蚀作用。小学生这一阶段没有完整的辨别能力,对外来文明抵抗力比较薄弱,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比较容易接受外来事物。外来文化在中国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许多中国小学生看外国动漫,吃外国快餐,接受西方式教育,如果不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与渗透,必然会造成传统文化的流失,这一现象应该值得大家关注。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老师普遍注重考试知识的讲解,但对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并没有过多关注。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使得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在考试知识中,机械背诵的古典诗词以及优美散文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应该注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下,诸多语文老师已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二、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具有璀璨的艺术价值,对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来说,也有重要的指引意义,语文课堂学习传统文化符合目前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但是通过近些年对于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存在脱节现象,存在文化认知上的断层现象。目前经济全球化多种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文化模式处于碰撞以及融合中,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分辨能力不足,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的侵蚀。小学语文老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日常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有助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注重切入点,将学校作为传统文化学习的主阵地,牢牢把握语文教育这一窗口。要从儿童抓起,更是要从小学语文课堂抓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语文课堂在传播优秀文化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浓缩,体现了源远流长以及博大精深的特点,每一篇传诵至今的名家之作,都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背后也蕴藏了极为丰富的人生方面的反思意义;第二,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枯燥地以应试作为主要的学习评价的标准,将填鸭式的教育转变为探索性的学习教育,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以及自主性,对于后期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第三,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所学习的中华文化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在其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承,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第四,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格,建立良好的三观,中华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精髓,其表现的人物精神品质,更是中华民族的气节所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是其根本,因此小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时,不仅能够掌握其背后的知识,而且其人物榜样示范性效果也能够为其三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小学生素质发展,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五,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文化水平,通过传统文化经典名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悟到字句的精练,散文语句的优美以及意蕴,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文化水平。
  三、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性研究
  (一)增强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老师引导人的角色,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贯彻到教学各个方面内容。小学语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去挖掘教材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精髓,创造性地开展相关传统文化活动,提升传统文化学习热情。比如说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让同学们表演简单的话剧,话剧内容可以是成语故事或者是寓言故事,这样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以及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理解,对于活跃整个语文课堂学习氛围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方法,充分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设施,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形象的教學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加古典文化学习的体验性,以构建科学合理教学环境作为前提,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发扬。通过创造相应的情景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活动中,日积月累,在教学情景影响下增加学习的体验性。
  (二)需要重视经典名篇诵读的作用
  丰富多彩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参与感,因此能够直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于传统的古典诗词,可以举办朗诵比赛在朗诵中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也可以像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古典诗词大会一样,以知识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中来;也可以借助于汉字大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多关注在日常学习中所学习的生字和生词,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去学习生字词或者是成语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元宵节、中秋节可以举办猜字谜的活动,春节举办对对联的活动,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同时古典诗词精炼优美,朗朗上口,对于记忆力较强的小学生来说最为适宜。通过古典诗词教学,能够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古典诗词中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根基,不仅有着文人的情怀以及理想,更有诸多对于美好山水的描写,不仅有人生的得意与失意,更有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小学生虽然理解能力有限,但是随着认知的提升,也能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宝贵的传统文化的养分,陶冶自身的情操;通过有意识地背诵古典诗词,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说在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小学语文老师借助于课前预习环节布置相对应的预习任务;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作为教学环境,设置相应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石灰千锤万凿的形象,引导学生探究在古诗词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在古诗词教学环节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及培养,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要想真正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必须要在实践中去加以理解和应用,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以及经验在实践中感知中华民族的優秀传统文化。学习孝文化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小作业,比如说可以帮助父母做一顿简餐的饭菜,收拾碗筷或者是帮父母洗洗脚等,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中。需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开展主题鲜明的多样化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可以基于传统民族习俗开展主题民俗活动,比如说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讲故事比赛,情景剧表演等,拉近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春节以及清明节等节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传统的节日给学生系统性地讲解节日背后的故事以及各个地区民族不同的节日习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加深学生对于这些传统节日背后的庆祝方式以及文化层面的认知。
  (四)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仅仅依靠小学语文课堂所学的知识量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增大课外阅读的数量以及范围,特别是对于传统名家名篇,积极鼓励学生去阅读和背诵。在课外阅读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以及厚重性格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学习密不可分,借助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后期才能够承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在满足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语文老师可以借助于阅读课堂的时间作为学生经典阅读的保障,在阅读经典文献之后,通过各种形式比如说读书交流会或者是板报,在学生之间进行读书交流体会,增强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奠定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组织传统文化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杨雯萱.小学教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2020(9):163-164.
  [2]王铭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路径研究[J].新教育,2020(26):32-33.
  [3]张芳.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J].甘肃教育,2020(16):18-19.
  [4]陈彦花.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8):166.
  作者简介:任薇,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常熟市虞园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86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