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乔 瑾

  摘 要:在现代化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只有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英语人才。其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效果,进行启发式教学是必要手段,更是每个英语教师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如果把其中的哲理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授之以渔”是要教会学生“捕鱼”的技巧,注重能力的培养:而“授人以鱼”则是不断地给学生现成的“鱼”,大量地灌输专业知识。
  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一个环境复杂、文化多元的社会。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认为改革后的英语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行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是教师们不断探讨的难题。然而我国传统的英语课教学模式是“教材+黑板+粉笔”的“填鸭式”教学。这就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英语进行深入的思考。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英语教学中这种“灌注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英语课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门课,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其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一直是任何一位教师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篇课文,亲自参与课堂设计和资料的搜索、查找工作,发表看法和感受,由学生教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这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寻找知识的重点,针对较有价值的一点,挖掘更深一层的知识和涵义。其次,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来源、看待问题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图书馆、阅览室甚至网络上。学生在自己消化吸收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后,还要组织语言进行授课,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就要求授课者必须对课文有非常透彻的了解。因此这种做法也使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好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一言堂”而压抑学生积极性的局面。
  二、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式要求我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教”和“学”,必须侧重“学”和“做”,只有把“教、学、做”三阶段统一起来,教育全过程才算完整,培养出的人才也比较全面。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特别鼓励学生保持独特性、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思想活跃,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和操作能力,善于不断吸取新知识。
  因此,教学上本着“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教他们学习知识,而且通过启发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教学中要注意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极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 平时我还注重与同组其他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交流,向他们虚心请教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的方法策略,汲取教学经验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升启发式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影像资料等手段进行备课、上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我在课前准确把握和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充分准备和设计信息资源,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提炼,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好相应的电子课件。在课堂上,我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介绍背景及知识点,放映动画片断,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留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网络寻找相关信息,以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
  教师还设计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试题,让学生通过网络自测的形式快速掌握所教内容。并且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寻求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于文学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只是书面上的文本分析,而是引发了多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文学和学术研究的兴趣,并培养了主动学习和主动思维的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强调在语言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者。英语教学在这一点上担负着重要责任。因此,上好英语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英语教育的特殊作用,积极进行改革和探索,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这才是实施英语启发式教学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皖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英语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5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