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堂讨论组织策略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金秀

  课堂讨论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学习方式,成员之间交流观点,形成对某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成功的课堂讨论,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际交流的技巧,丰富对事物的认识,促进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组织得法的课堂讨论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不少教师还是因为课堂讨论不易控制,耗费时间,而且有时因讨论结果无法预料而不乐意组织,或因为学习目的不明,要求不清,组织不力,讨论效果不佳。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就语文课堂讨论组织策略进行分析、探究。
  一、掌握方法,做好讨论准备
  讨论是一种特殊的对话形式,离不开师生的一问一答,但又不同于问答。课堂讨论中,教师面对一群学生,围绕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展开师生、生生互动、不断呈现多边活动,进而解决问题。但由于小学生年纪小,自控能力差,所以无论是全班讨论还是小组讨论,都要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掌握必要的讨论技巧方法,遵守讨论的共同规则,否则讨论就会因无序而无效。
  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适时相机训练、掌握课堂讨论的方法,为讨论做好准备。首先培养孩子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交流者。学会接受别人提出的合理的观点,改变自己错误的认识和态度。如:让孩子们学会通过用会心的微笑,赞许地点头,鼓励的掌声等体态动作,或用“您说得真好!谢谢您!”“听了您的话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这样的呀,谢谢您让我明白了……”等语言来表达表达自己的内心认同及对别人的肯定。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观点的碰撞,接受合理的观点,改变自己错误的认识和态度。同时也要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恰当处理不一致和冲突之外,克服在公众面前讲话恐惧的心理,学会抓住对方的错误或失误,与对方商讨交流。如:用“我认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您说得对,但我有补充……”“您刚才的……我不赞同,我认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更恰当呢?”等语句来与别人交流讨论。
  做好讨论准备,还要学会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和感受,避免轻视和攻击同伙,遵守“每次只允许一个人说话”,说话坦率、给别人表达的自由、尊重每一位成员平等交流的规则。这些方法都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相机引导培养,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更要进行有心的训练和引导。如果是小组讨论,还要做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习程度、兴趣爱好等特点做好座位的安排,组员的搭配,工作的分工,时间的管理等准备工作,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因组织不力而浪费宝贵的课堂讨论时间。
  二、正确引导,确定讨论主题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讨论主题。这些讨论主题,大多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关键点,或是答案没有唯一性,每种答案背后又可能有不同的逻辑推理、事实依据支持的争议性问题。如果确定准确主题,组织课堂讨论得力,往往能起到“抓住一句串联一篇”、“精学一段,带会几段”的效果。讨论的话题除了参考课前的导读、课后的问题外,还可以抓住孩子“心动点”,连接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等展开讨论。唤起孩子内在的、心灵深处的涌动,甚至是心灵震撼。讨论话题既可教师提出,也可来源于孩子。如果孩子提出许多支离破碎的小问题,教师则要善于引导孩子筛理总结,提炼归纳出提纲挈领的大问题让学生讨论,其它的小问题就顺藤摸瓜,迎刃而解了。也可以由看似很小的小问题再引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关键问题,这些问题讨论后可增进学生对争议问题的理解总之,宝贵的课堂讨论时间要用得有价值。如果讨论的主题偏离教学的重难点、关键点,那么再热闹也只是花架子。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设计了“对比角色朗读――理解情节,明白故事中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抛出:文章写普罗米修斯,为何还要写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这一讨论话题,花了近10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说这是一个神话故事,本来就有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这角色,而老师硬要强加学生,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是次要角色,写他是为了衬托主要角色普罗米修斯。这就让人匪夷所思,花如此宝贵的时间让四年级的孩子们讨论有关主角配角的问题,来帮助理解一个不难读懂的神话故事,怎么就让人觉得越绕越远了,孩子们越讨论越胡涂了呢?像这样偏离主题的讨论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可见,确定正确的交流主题是多么的重要。
  三、适时启发,拨正讨论主题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刚刚启动的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就被教师迫不及待地接过了话题,变成了教师与几位好生的一问一答。教师在关键处截取了学生的思维及语言的火花,刚刚启动的讨论就这样灰飞烟灭了。教师又不知不觉地牵着学生的鼻子直奔“标准答案”。这样的讨论只贴上了一个“讨论”的标签,课堂上没有民主,没有话题的生成。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如果不转换角色,还把自己置于课堂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即使你从形式上怎样模仿,也只能是邯郸学步,失去了课堂讨论的真正意义。
  我认为,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后,教师尽量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但还要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主题顺利进行。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做风吹的“墙头草”。师生要在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中一步步拨云见雾。教师过多或过少的介入均会影响讨论的效果。
  当学生的讨论在枝节问题上耗时太多,连续几个人的发言离题太远时,教师则要插入几句简短的话语,提醒学生回到讨论的主题。当学生确实有尚未察觉的逻辑错误,教师则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否则讨论将失去有效性。如教学《三个儿子》一文时,学生就“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展开讨论。下面是小组成员讨论的一个片段:
  生答: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帮妈妈提水桶,老爷爷只看见提水桶的儿子。
  生问:他为什么要帮妈妈提水桶?
  生答:因为第三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好帮妈妈提水桶。
  生答:因为第三个儿子既不会唱歌又不会翻跟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好帮妈妈提水桶。(这时的讨论显然是偏离了主题,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引导、纠错。)
  师导:他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他在什么情况下接过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的?从文中找找看。(这时学生迅速返回文本,反复品读“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提一桶水在教室里走一趟,有了亲身的体会再让他谈谈感受。)
  生:(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刚才提了一桶水,快把我累坏了,我亲身体会到妈妈提水确实很辛苦。
  生:我还从“可重啦”“直晃荡”“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明白了,妈妈提水很辛苦。
  生:我知道了第三个儿子特别懂得关心母亲。第一个第二个儿子不顾妈妈的辛苦,只顾自个儿玩耍表现自己。
  生:第三个儿子用实际行动来分担母亲的重担,才是真正的好儿子。(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返回主题,讨论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在课堂讨论时个体的感受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宜,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虽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如果因为强调“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就连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明显错误也不予指出,那恐怕就是教师的“失职”了。这样的讨论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四、总结概括,点出讨论方向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到一定阶段后,可适时做个简短的小结,进行点拨。帮助分析整理信息,调整思维方式。既明确面临的问题,预示下一步的讨论方向,又教给学生方法。如教学《一个村庄的故事》,学生提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文中为什么连用两个‘谁家’?”这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了,教师认真倾听:
  生答:“谁家”就是指很多人家,谁都可以这么做。
  生答:我从“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这句话知道了“谁家”就是指各家各户,不是具体指哪一家。
  生答:我从“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斧头,日子过得都不错。”知道了“谁家”就是指家家户户和村子里所有人家。
  教师小结:是呀!刚才同学们联系下文知道了,“谁家”就是村子里家家户户、随便一户人家中的任何一个人,说明村里的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砍树盖房、造犁……联系上下文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板书:联系上下文),就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讨论下一个问题。教师的巧妙小结,犹如前进中的加油站,为学生学习明晰了方向。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应大力提倡。教师在操作运用上应注重循序渐进,认真研究讨论的内容、方法、组织的形式和操作步骤,逐步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闽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0197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