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云鹏 何红

  摘要:目前,教学目标的研究多侧重于分类、设计、基本特征、功能、陈述等方面,而对教学目标的评价研究相对较为缺乏,有的成果也只停留在对其陈述方式的是否合理方面进行评价,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本文试图从课堂视角出发,构建教学目标的评价测度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从而量化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评价指数,为“教学”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学;教学目标;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17-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教育技术学的专门术语,这一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泰勒教授于1934年首次提出。后经梅格推动,随着程序教学的发展而受到广泛重视。教学目标,顾名思义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一般是指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进行确切、详细地描述。美国著名教育家B.S.布鲁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和达到目标的方法又如何。学者李家清也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能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整合教学活动各个因素,测量学生行为结果等”。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合理确定。随着国际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近几十年间,国内外对“教学目标”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对“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此,本文试图从课堂视角出发,构建教学目标的评价测度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从而量化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评价指数,为“教学”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二、课堂教学目标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现状
  1.教学目标评价的相关概念界定。为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目标的定义,本文认为在对其进行概念界定之前,应明确整个教育目的体系。“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政府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如国家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指导下对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如医疗卫生人员、教育者等。“课程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各学科教学应达到的总要求。它的规定是概括和宏观的,其描述则都较为笼统和抽象,因而难以测量。“教学目标”,属教学目的下位概念,是对具体学习结果的预期,由每一位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所制定的,具有可测量性,一般分为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标”在本质上并无较大的差异,若将两者进行区分,教学目标则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学生一堂课后必须达到的学习结果的一种规定,具体而详细地描述每节课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本文所阐述的教学目标是指教育目的体系的第五个层面,即课堂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现状。自教学目标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学者们纷纷加以重视与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如宋伏秋论述了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与实施;李如密比较研究了教学目标与目标教学;杨心德试论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归纳了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程达专著教学目标论,深入研究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预期结果;李保强梳理了教学目标体系建构的范式,对各体系建构进行了差异分析,提出整合取向[8];龙安邦对教学目标的预设性和生成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相互交融、互动发展,等等。相对而言,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成果仍较为缺乏,如王蔚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全面界定和阐述,从课型目标和课段目标两方面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了深化研究;闫艳则以虚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践为研究切入点,在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内在逻辑、课堂教学目标实践所需主体角度和环境性支持条件三个方面对真实课堂教学目标的实践进行了详细探讨,等等。从教师角度来看,目前各中学教师普遍对教学目标不够重视,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过程是否安排妥当,以致各课堂教学目标都大同小异,略显粗糙,缺乏创新。综上所述,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分类、设计、基本特征、功能、陈述等方面,而对教学目标的评价研究较为缺乏,有的成果也只停留在对其陈述方式的是否合理方面进行评价,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客观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研究成果仍相对缺乏,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试图通过建立课堂教学目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定量研究,对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三、课堂教学目标评价模型的构建
  1.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评价的质量。对此,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本文根据目前教学目标评价存在的现状及问题,秉承系统性原则,提取主要因子,以确保整个评价系统的全面性;坚持可测量性原则,对各指标层进行独立化、具体化、定量化,做到利于数据的收集与计算;遵循层次性原则,对指标体系进行分层处理,使衡量方案更为科学合理化;践行针对性原则,选取更能反映评价系统的目标层,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此外,本文还参照了李家清、江晔等学者编写的多本教材以及教学目标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各指标进行客观合理科学地分析与选取,最终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从而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并具多层次性的教学目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2.权重的确定。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由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陈述、教学目标内容、检查组评价四个层次结构相对复杂的系统层组成,这四个一级指标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制约直接影响到地理教学目标的评价。对此,笔者试图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向教学目标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征询意见,确定各指标相对重要性,构造模糊判断矩阵,并经计算与一致性检验得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陈述、教学目标内容、检查组评价的权重分别为0.2840,0.0736,0.1715,0.4709。在这四个一级指标系统中,其重要性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检查组评价、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目标陈述。   3.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首先,确定评价等级矩阵:V=(V1,V2,V3,V4),其中V1,V2,V3,V4分别代表为优、良、中、差。其次,定义各指标的隶属度:rij=dij/d(i=1,2,3……n;j=1,2,3……m)公式[1],其中rij代表各指标评价的隶属度,表示第j位评价组成员对评价指标Ci的评价结果,n为评价指标数量,m、d为评价组的总人数。最后,构建相应的评价决策矩阵:Rk=(fij)m×n’,其中Rk表示各指标层的决策矩阵,k为1,2,3,4,m为各指标层评价指标个数,n’为评价等级个数。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中,每一层次的综合评价都是由比该层次低一层的综合评价计算所得。在教学目标评价指标体系中,先对各一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Bk=WBk×Rk(k为1,2,3,4)公式[2],得出B1,B2,B3,B4,其次构建目标层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对R进行行向归一化,得出目标层的模糊综合评价A=WB×R’公式[3],其中WB表示一级指标层的权重,R’表示目标层评价决策矩阵的归一化结果。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评价指标对应的评价级别。
  四、实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对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本文以某中学地理教师的某一课时教学目标为例,有请20位资深地理教师作为评价组成员,从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该教学目标进行评分,再根据公式[1]对评分集进行隶属度计算,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已知各级指标权重:
  WB1=(0.0967,0.0967,0.5549,0.2516);
  WB2=(0.4709,0.2840,0.0736,0.1715);
  WB3=(0.6333,0.2299,0.1062);
  WB4=(0.2500,0.7500);
  WB=(0.2840,0.0736,0.1715,0.4709)。
  首先,利用根据公式[2]构建评价决策矩阵R1。其次,再根据公式[3]对R1进行模糊综合评价:B1=WB1×R1=(0.1680,0.5390,0.5549,0.2516),同理可得
  B2=(0.4911,0.3771,0.0960,0.0358);
  B3=(0.5450,0.3510,0.0504,0.0230);
  B4=(0.1875,0.4375,0.2125,0.1625)。再次,构建目标层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并对其进行行向归一化(R’);目标层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A=WB×R’=(0.2686,0.4490,0.1772,0.1053)。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教学目标综合评价为良,如表2所示。
  通过调查与评价分析,该教师的教学目标三维体现明显,组合有序,但数量过多,设计不够灵活;虽在陈述上做到了以学生主体,但其行为动词过于模糊化,行为条件欠于明确具体,表现程度稍欠合理;内容较为全面,但各小目标之间的关联程度稍低,忽略了其可操作性;而从检查组的评价可知,教师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对该目标落实比较到位,但学生学习掌握程度不够高。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该教师在教学目标的陈述及内容的选定上表现优秀,但对目标的设计技巧不够重视。结合教学落实程度以及学生学习掌握度分析,检查组对该教学目标评价良好,认为仍有待提高。
  五、结论与讨论
  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的教学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实际需要,从层次分析法入手,秉持科学、合理、全面、可测量等原则,构建了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并对教学方案的合理安排与设计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与实用性。从表2得知,该教学目标在陈述及内容上评价结果为优,说明该教师详细斟酌了地理课程标准,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该课时内容进行了严谨的规划;教学目标设计方面的良好表示该教师对目标的设计技巧不够重视,有待加强;检查组的评价结果为良,则表示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实际要求合理规划课时内容,选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妥善安排教学流程。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1):6.
  [2]黄京鸿.新课程地理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9-41.
  [3]王蔚.课堂教学目标深化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0.
  [4]宋伏秋.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与实施[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3.
  [5]李如密.教学目标与目标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1997,(5).
  [6]杨心德.试论教学目标的设计[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8).
  [7]程达.教学目标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36.
  [8]李保强.教学目标体系建构的理论反思[J].教育研究,2007,(11).
  [9]龙安邦.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产[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10]王蔚.课堂教学目标深化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0.
  [11]闫艳.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2]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0-135.
  [13]江晔,刘兰.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9.
  [14]庄锁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2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552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