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初御史大夫略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凯

  
  摘 要:金代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主要长官,出现于熙宗“天眷新制”后,为金初(太祖、太宗、熙宗、海陵朝)政治的稳定统治,及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史料可考金初共有御史大夫11人,女真人6人,汉人3人,渤海与奚人各1人。通过对金初御史大夫职务迁转的考察,可看出金初统治者对其非常重视。关键词:御史大夫;人员构成;职务迁转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63-02
  御史大夫作为金代御史台的主要长官,出现于熙宗“天眷新制”设立御史台后,其对金代监察制度、政治制度都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金初御史大夫的人员构成、职务迁转方面进行考察,期望可以对这一群体有明晰的认识。
  一、金初御史大夫的人员构成
  日本学者三上次男曾对金代御史大夫做过统计,“从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至哀宗天兴元年(1234年)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任职者共38人,女真人24名,其中宗室贵族11人,其他女真贵族13人。渤海族4人,契丹族3人,汉族7人。”[1]笔者以《金史》为根据,结合其他史料,共整理出金初御史大夫11人。具体表现为:女真人6人,其中宗室贵族4人,其他女真贵族2人;汉族3人;渤海及奚族各1人。详见下表。
  
  二、金初御史大夫的职务迁转
  (一)迁入官统计
  《金史・百官志》载:“御史大夫,旧正三品,大定二十二年升(从二品)。”[2]由上表可知,金初11位御史大夫的迁入官具体为:宗甫迁入官不可考;仆散太弯与张忠辅以低品级官升任为御史大夫;宗安及萧玉高品级降任御史大夫;其余5人均为平级任职。由此可见,金初御史大夫以平级迁入任职为主,其余均为补充。平级官员迁入任职御史大夫,体现了其在金初重要的政治地位,以及所受到的重视。《金史・萧玉传》中海陵曾对任职御史大夫的萧玉说:“御史大夫尤难其人。朕将行幸南京,官吏多不法受赇,卿宜专纠劾,细务非所责也。御史大夫与宰执不相远,朕至南京,徐当思之。”那么,其余迁入官任职又有怎样的特点?考察史料可知,这些官员的迁入任职都具有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
  仆散太弯,《金史・世宗纪》载:“皇统七年(1147年)十一月癸酉,以工部侍郎仆散太弯为御史大夫。”此时,勋臣旧将多物故,熙宗开始亲自过问政治,作为皇权标志的监察机构也有了发挥作用的可能。但是,权臣宗弼直到皇统八年(1148年)十一月才去世。因此,熙宗选择任命低于御史大夫品级的官员做御史台长,反映了中央集权发展的循序渐进性。张忠辅于许霖被罢御史大夫之职至萧玉被任命为大夫之间,以御史台贰官御史中丞权御史大夫之职。《金史・海陵纪》载:“正隆四年(1158年)四月辛亥,尚书左丞张晖、御史大夫许霖罢。”“正隆五年(1160年)三月庚子,以司徒判大宗正事萧玉为御史大夫,司徒如故。”
  宗安降任御史大夫则是政治的牺牲品,是海陵排除异己的手段。《金史・撒离喝传》载:“会海陵欲除辽王斜也子孙及平章政事宗义等,元帅府令史遥设希海陵旨,诬撒离喝父子谋反,并平章宗义、尚书谋里野等。遥设学撒离喝手署及印文,诈为契丹小字家书与其子宗安,从左都监奔睹上变。”而萧玉降任御史大夫,则是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受到了海陵的认同。海陵期望其可以发挥御史大夫肃正纲纪、维护封建法制、打击违法乱纪的作用,充当其“耳目”。《金史・萧玉传》载:“正隆五年(1160年),(萧)玉以司徒兼御史大夫。(海陵)使参知政事李通谕旨曰:‘判宗正之职固重,御史大夫尤难其人。朕将行幸南京,官吏多不法受赇,卿宜专纠劾,细务非所责也。御史大夫与宰执不相远,朕至南京,徐当思之。’”
  (二)迁出官统计
  第一种为罢官、诛杀。罢官者为仆散太弯、赵资福与许霖,被诛杀者为宗安。仆散太弯皇统七年(1147年)十一月任职,次年八月就被罢官,任职仅八个多月。史料中没有解释被罢官的原因,综合史料,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金史・熙宗纪》载:“(熙宗)末年酗酒妄杀,人怀危惧,所谓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驯致其道,非一朝一夕故也。”此时期的政治环境比较不稳定,官员的任免周期短也在情理之中。其二,史料中并未有仆散太弯任职期间发挥职能的记载。而熙宗晚年“当时金朝内部统治阶级各派的矛盾与斗争逐渐激化”[3],出现了以完颜勖、海陵等为集团的谋权派。此时熙宗罢免未尽职的仆散太弯,而改任正三品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阿鲁带,反映了熙宗对政敌的防范之意。赵资福因为未尽职被罢,《金史》载:“(其)坐鞫狱不尽”。许霖罢官原因史料未说明,据《金史・左渊传》载:“(左企弓子)左渊贪鄙,三任漕事,务以钱谷自营。在中都凡八年,不求迁。与李通、许霖交关贿赂,诡纳漕司诸物,规取财利。”可见,其品质不能胜任御史大夫之职,被罢免是早晚之事。宗安被诛杀,上文已有所提及,完全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第二种为升官。阿鲁带、宗甫、高桢。阿鲁带与宗甫由御史大夫升为参知政事,《金史》载:“阿鲁带,拜参知政事”、“皇统九年(1149年)九月庚子,以御史大夫宗甫为参政知事。”关于两人升任的原因,史料中并无记载。但此二人均为宗室贵族,应该与此有很大的关系。高桢任职期间不仅一再的升迁,而且还终于任上。《金史・海陵纪》载:“贞元元年(1153年)正月丙午,以中京留守高桢为御史大夫。”“贞元二年(1154年)八月戊申,以御史大夫高桢为司空,御史大夫如故。”“正隆四年(1158年)正月丁巳,御史大夫高桢薨。”考其原因,与高桢的政治才能密切相关。任职御史大夫前,高桢就因优秀的政治才能被海陵认同。《金史・高桢传》云:“奚、军民皆南徙,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任御史大夫职后,更是积极发挥御史大夫的职能作用,甚至还受到其他官员的忌恨。《金史・高桢传》载:“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封,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
  第三种为平级迁出。主要有京(忽鲁)、萧玉和徒单贞。三人虽然均为平级迁出,但是迁出以后都被委以重任,最后都升为高官。京(忽鲁),《金史・京传》载:“天德二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加开府仪同三司,迁工部尚书,改礼部、兵部,判大宗正事。”萧玉,《金史・萧玉传》云:“以司徒判大兴尹,(萧)玉固辞司徒。海陵曰:‘朕将南巡,京师地重,非大臣不能镇抚,留卿居守,无为多让。’海陵至南京,以玉为尚书左丞相,进封吴国公。”徒单贞,《金史・海陵纪》云:“正隆六年(1161年)九月上自将三十二总管兵伐宋,进自寿春。御史大夫徒单贞为左监军,别将兵二万入淮阴。”可见,表面上为平级迁出。但是,实际上都被授予了更高的责任。
  三、结论
  综上所述,金初11位御史大夫中女真族占绝大多数,体现了“女真统治者对于监察大权亦与其他军政大权一样不肯轻易授予外族人。”[4]透过金初御史大夫的职务迁转情况考察,可知金初御史大夫的政治地位很高。无论是迁入官的平级迁入,还是迁出官的大部分升职或是平级迁出,都体现了金初统治者对御史大夫的重视。金初御史大夫为封建统治阶级的“耳目之官”,为金朝中后期御史制度、监察制度以及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作了坚实的铺垫。
  
  参考文献:
  [1] [日]三上次男.金史研究:第2卷・金代政治制度研究[M].东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1970.
  [2][元]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张博泉.金史简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4]程妮娜.金代监察制度探析[J].中国史研究,20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35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