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琴

  摘 要: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必定需要教师与学生发生思维的碰撞,需要师生与文本进行智慧的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思维绽放,心灵沟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思维迸发,进而身心交融。
  关键词:语文课堂 思维碰撞 智慧交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39-01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的“一言堂”。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寂然聆听。这样的课堂是静态的,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新课改大力呼唤生动活泼,富有乐趣,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因此一线老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课堂状态观,转换授课方式,重视动态的课堂生成,努力使语文课堂处处有思维的碰撞,时时有智慧的交流,进而让语文课堂回归真境界。那么,应该怎样激活学生思维,使语文课堂“清如许”呢?下面从三方面谈谈笔者的粗浅做法。
  一、质疑问难,开发思维
  改变课堂上老师“满堂灌”的现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角色转变,师生换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质疑问难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会形成。所以,老师要使学生明白质疑的重要性,调整心态,鼓励学生要有质疑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可以就标题质疑:“苹果里面怎么可能有五角星?”也可以就文中的某个词质疑,有学生就提问“什么是循规蹈矩”。还可以就文章结尾提问:“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还可以就文中的过渡句、主旨句、中心句、矛盾点等质疑。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倡质疑问难,给学生充足的提问时间,才可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才可以激发,师生交流才可以顺畅,学生思维才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出智慧的花朵。
  二、解疑释惑,缜密思维
  如果说质疑问难是学习手段,那么解疑释惑、学会求知就是学习目的。发现了问题,还要学着主动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要明白释疑的过程和质疑同等重要。我在教学中常常适时玩“踢皮球”,即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踢”回去:你觉得为什么是这样?大家谁能说说是怎么回事?通过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释疑能力,达到缜密思维的效果。
  如《虎门销烟》一课读完第三段后,有学生大声说“作为高级官员,林则徐难道没有环保意识吗”。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表态,鼓励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调查询问或者做实验,整理成文发表见解。在交流展示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多种看法和新颖的观点,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交流碰撞。有的同学说,鸦片是从罂粟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不会污染环境!有的同学说,自己放少量石灰和盐在鱼缸中,通过做实验发现对小鱼没有影响。还有的说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才倡导的,说明一百多年前的自然环境是非常好的,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环保意识。
  通过释疑,学生把“?”变成了“!”,对课文的理解会深入一层,更重要的是,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满足感会激励学生持续不断地发问。这样质疑、探究、释疑循环往复,会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逐渐学会发散性思维。为了使自己的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学生在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必定认真思考,这就会使思维更加缜密。
  三、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一篇课文学习结束时,老师要有针对性地介绍类文给学生阅读,使得学生向课外延伸,让语文的学习更加丰腴。
  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我推荐学生课后读《史记》,然后围绕“司马迁、史记、史官”展开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收集资料,自主选择学习整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有学生说司马迁的故事,有学生谈汉朝佳话,有学生聊中国史官,还有学生讲《史记》中的故事,令人惊奇不已。通过拓展延伸,学生对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坚持不懈以及看待挫折的态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个性解读而闪现的灵动光芒。
  事实证明,不管是《史记》、司马迁、史官还是汉朝,无论哪方面的资料,学生读一读,都是一种阅读的收获,都是对课文的相对补充,把课本读“厚”,说的就是这个理。老师这样做,就是把语文教“厚”了,课外有益拓展延伸,既增加了阅读量,也发散了学生思维。
  新型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是有生命的,具有创造性。因此,老师一定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改变传统封闭的、单一的、静止的课堂状态。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开放动态的教学氛围,努力发展教师、学生、文本多方互动,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求知的欲望才会被激发,智慧的火花才会被点燃,进而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语文课堂才会焕发勃勃生机,充满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辜晓穹.探析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交流[J].新课程(下),2014,(3).
  [2]徐胜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师生互动交流模式的积极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10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