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教学措施优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赞伟

   教育家埃德加・富尔的《学会生存》中有这么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令笔者感触很深,我不由得想到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已摒弃了过去的“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而逐渐过渡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这关键在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成为学习的奴隶。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听、读、写能力的训练,达到知、行、意、情的目的,把握主题,提高知识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运用研究性教学。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学起来本应得心应手,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受到教师影响,把语文当做政治课来学,一些纯美的文学的东西都被冠以政治的高调,令学生越学越无味,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这本是一篇鲁迅回忆童年趣事的散文,而语文教材却把它定位为一篇反封建的政治性文章,说是鲁迅在批判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批判封建私塾教育。可是笔者却怎么也看不出它的反封建味道,反而觉得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的后园及课堂上蒙画儿的这些情节是较符合童趣的。新教材的编订中,已不断地摒弃了旧式的教材内容,提倡运用适合现实、符合文章本质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在教学中达到互动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教学,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①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第4~6节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很快就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课文主题上。②设置反问。反问是在学生的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③平等式教学。平等式的对话教学把教师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为学生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要求教师回答。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课文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师生角色互换,平等磋商,对课文疑问之处进行探讨,达到解惑的目的。
   二、优化教学策略,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模式。
   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忘记了谁是课堂的主人,而在课堂中以主人的形象自居,命令学生这样做,那样做,或命令学生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令学生厌烦至极,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听话的乖宝宝,高分低能的“天才”而已。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天性被扼杀,主动学习的能力逐渐消失。要确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做的,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给他们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掌握知识。在这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无形中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授《蚊子和狮子》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展示四幅自己制作的有关《蚊子和转自狮子》的漫画,让学生依据漫画来把课文改编为童话故事。学生本来就喜欢漫画和童话,现在让他们参与其中,自己编故事,一时间学生情绪高涨,纷纷站起来即兴演讲,有些学生甚至还有动作配合。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的兴趣来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尽一切努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构建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勇于探索是一种挑战,是一种突破,提倡探索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旧框框(指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本本中走出来,敢于否定,敢于提问,敢于超越,敢于创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如在教学《花未眠》一文时,教师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是能不能发现它。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欣赏了一盆自然栽种的花和一盆插花,激发他们对美的欣赏潜力。然后,笔者让学生到教室外去寻找并引发他们美的触发点,而写出自己对美的感受。结果,从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一片枯叶也能引发他们无限的遐想。
   3.讲练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在学习中,通过教师讲,学生练,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笔者觉得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用在古文教学中。如《勾践灭吴》一文,内容较多,知识点也多,笔者就印发了配套练习,边讲课,边配合练习,让学生对古文的知识点得到巩固,从而加深记忆。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相长。
   1.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发现了学生的特长。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特长,千万不要武断地认为这些特长与学习无关,继而想尽一切办法压制它。笔者觉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不但制止不了,反而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现在有不少学生都是“电脑高手”,玩游戏、上网聊天是一流。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制作网页,上网与同龄学生探讨一些文学上有争议的问题,既培养了他们的质疑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的适当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景、入角色,很快把握课文内容,思维得到启发,想象力得到拓展,情操得到陶冶。如对《再别康桥》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欣赏肖邦的《离别曲》,寻找到两者感情的共鸣点,然后让学生配合音乐来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优美,很快就进入了情境,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3.在演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厌烦,枯燥无味。要改变这种教学效果,最佳的方法是让学生演示教学内容的情节,展示学生的风采。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大臣、骗子等角色,上台依据课文内容当场表演一出话剧,一演完,学生马上就能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适当分析人物形象。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善于把握“好”“乐”,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第五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3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