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直击星空杀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诗冠

  茫茫宇宙,承载了人类多少梦想和渴望,遗憾的是,太空辐射始终带头阻挡人类前进的脚步。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被提出,自那之后,为了人类的宇宙之梦,DNA和太空辐射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直到今天,人类也只能踏上月球。但是,这并不能熄灭人类向往太空的热情。
  继美国“勇气号”和“发现号”成功登陆火星后,美国在最近宣布的新太空探险计划中,把火星载人登陆作为主要目标,计划21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将航天员送上火星。不过,在那之前,人类恐怕先要帮DNA打赢这场“战争”。
  
  太空辐射:致命障碍
  太空辐射是一种包含伽玛射线、高能质子和宇宙射线的特殊混合体。严格说起来,航天员还从未经历过完全剂量的太空辐射。即使是常年运转的同际空间站,它的轨道距离地表也仅有400千米,尚在大气层内。绝大部分的太空辐射被地球大气层隔绝或被地球磁场偏转,真正能影响到航天员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在这样的保护措施下,据某些统计资料显示,仍有1/10以上的航天员死于太空辐射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癌症――太空辐射的危险性根本不是实验室里的模拟实验能准确估计出的,它直接攻击的目标是生物赖以繁衍的DNA。
  作为遗传物质,DNA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它需要把遗传信息准确地传递到后代。组成DNA分子的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不同序列代表了不同的生物指令,它们的组合千变万化。在生物体内,一旦某些关键序列被改变甚至破坏,那么无异于将组成生命的多米诺骨牌推倒了一块,必会引起难以预测的连锁反应。
  宇宙中,各种天体不断向外辐射着电磁波和高能粒子,它们包括众多肉眼难以辨别的短波长(波长低于440纳米)高能射线,例如γ射线、紫外线;以及高能粒子束,如太阳日冕吹出的高能等离子体流――太阳风、质子、α粒子、其他较轻的原子核。这些“杀手”躲在貌似漆黑的太空中,每时每刻都在“密谋”着破坏生命本源――DNA。
  当我们藏身地表,大气层和地球磁场的保护使每个人每年平均接受的辐射量约为350毫雷姆(1雷姆=10-2希[沃特])。而身处近地轨道空间站,80天的生活会让航天员受到17800毫雷姆的辐射量――相当于他在地球上生活50年受到的辐射量总和。照此推算,按目前航天技术条件下从地球到达火星要超过一年时间预估,一位航天员从地球到火星往返一次,至少要受到160000毫雷姆的辐射――相当于在地球上生活460年所受的总辐射量!实际情况也许更糟,一位“阿波罗”号的航天员曾回忆称,在飞向月球的路上,他们一路看见宇宙射线“像火花一样在我们的视网膜上闪耀”
  在致命威胁下,DNA展开了一系列反击。
  DNA:给力防御
  在生命产生的早期,地球还未产生臭氧层的时候,紫外线毁灭了无数DNA。为此,生物的DNA在漫长的进化中产生了多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其中,光修复系统是一种最简单最古老的修复机制。几十年前,Albert Kelner在研究紫外线对链霉菌的作用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紫外线会使DNA产生嘧啶二聚体。嘧啶二聚体的产生,令DNA分子在合成的时候产生错误的化学键,从而发生突变致死。但是在光照作用下,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的存活力提高了10万倍。后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内一种叫光解酶的蛋白质,可以帮助细胞去除嘧啶二聚体,制止突变。光解酶能向受损的DNA链转移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在几纳秒的时间内修复损伤,解散错误的化学键,让脱氧核糖核苷酸“各归各位”。
  相比紫外线,某些能量更高的宇宙射线甚至可以直接打断DNA分子链,造成缺口处基冈功能缺失,导致DNA无法进行复制,最终致死。为此,生命在演化过程中“学会”了利用重组机制精确修复DNA缺口。简单来说,由两条核苷酸链组成的DNA,如果其中一条链出现了缺口,那么细胞就会利用另外一条完整的链上的序列信息,作为模板还原缺口丢失的遗传信息。
  还有一种SOS修复机制,它是细菌在DNA受到严重损伤、处于危急状态时诱导的一种DNA修复方式。这种修复结果只能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但是修复后的DNA序列会发生很多错误。不过对于细菌群落来说,1万个细菌里面只要有1个能够存活下来把遗传物质传递下去,牺牲就没有白费。
  上述种种,为人类研究自身DNA,战胜太空辐射,迈向宇宙深处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
  科技:积极协助
  1990年,美国科学家对一位联合型免疫缺乏综合症患者进行了首例基因治疗,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20年过去了,基因治疗已经扩展到了众多医学领域。
  目前常用的是病毒载体腺病毒和慢病毒。其中慢病毒转导的RNA能够逆转录成DNA并整合到细胞的基因组内,也就是说它能让所转的基因在细胞内永久性表达。第一位接受基因治疗的病人,就是体内与免疫系统功能相关的一个关键基因发生突变。医生通过慢病毒携带正常的基因,感染细胞后弥补了突变基因缺失的功能。
  这种思路同样可以应用在对抗太空辐射中。比如光修复系统中的光解酶的合成和SOS修复机制的运行,同样是某段基因主导,能将之转入航天员的基冈中,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他们对太空辐射的抵抗力。
  为了保证转入的基因不会在航天员的基冈中胡乱“安家”,可以利用锌指核酸酶进行定点基因打靶。锌指核酸酶是一种人工构建的蛋白质,它利用锌指模块来识别特定的DNA序列。锌指模块是一种蛋白质模块,它就像一根手指一样插入DNA螺旋中,特异性地识别一段DNA序列。只要6个锌指模块,就能识别18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序列,它在基因组里面出现的概率是(1/4),重复的可能性趋近于零,基本可以实现基因的定点插入。
  相信在人类的努力下,随着科技的发展,胜利的天平将渐渐向DNA倾斜,待它取得胜利之日,亦将是人类战胜太空辐射,遨游宇宙之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06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