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道上的小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清玄

  林清玄,曾用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在云上》、《清音五弦》,10本“菩提系列”《心的菩提》、《情的菩提》等。林清玄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林清玄的文风淡雅自然、充满禅意,富含智慧而毫无炫耀矫饰,感悟灵动而又踏实随性,饱蘸深情而又冲淡平和,充满出世的超越意味,又表现得世事通达,却没有出世入世之间的焦虑和紧张,正所谓来去自如而又积极有为,敏感多思而又不昧因果。如万物倒映入水,纤毫毕现而又不起微澜;读他的文章,如饮清茶一杯,回味无穷。
  
  清晨登山的时候,在山道阶梯上,看见一只被人踩扁而黏在地上的小虫尸体,我把它拾起来放进草堆与泥上,说:“怎么这样不小心,下辈子但愿你往生善处。”
  从此,我登山的时候特别留意“看脚下”,几乎每天都会看见蜗牛、毛虫、金龟子缓缓的爬过石阶,我总是把它们拾到草丛里去,告诉它们:“小心不要再来石阶了,人的脚是不长眼睛的。”
  在把小虫移走的时候,我会想到禅宗关于“看脚下”“活在当下”的教化,不只是教我们安住于此刻,也是在教我们细心的生活。一个人唯有从那种细心中,才可能生起觉察的智慧和微细的慈悲心。我想到佛陀的前生曾是一个慈悲的人,经典上说他“践地唯恐地痛”,走在土地上都担心把地踩痛,如果有这么微细的心行,怎么可能踩到石阶上的小虫呢?
  在佛教的戒律里,出家人每到夏天要“结夏安居”,除了安心办道之外,因为夏天的小动物很多,一不小心就可能踩死一些小虫,所以古代的出家人在夏天的时候,常常三个月不出寺门一步。
  曾经有一位出家师父,夏天夜里在寺院附近散步,突然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啪哒一声裂开了,他心想:“糟糕,一定是踩到夜晚出来觅食的蛤蟆了!”
  这个师父不敢细看,惭愧自己犯了杀生的戒律,当场就逃回庙里。夜里愈想愈愧悔,想到那只蛤蟆可能是怀了孕的母亲,忧心了整夜睡不着觉,心想:明天一定要把蛤蟆的尸体厚葬,并为它念一堂经才好。
  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这位法师就跑去昨夜踩死蛤蟆的地方,一看不禁笑了起来,原来,他昨夜踩破的是一个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怀着细腻、谨慎、惭愧的心来走路和生活,路上的蛤蟆可能是怀了孕的妈妈,路上的小虫何尝没有父母妻子呢?
  我们要疼惜生命,一定要融入、体贴别的生命的心。
  有一天黄昏,一个走在森林里的人,遇见了一只蜉蝣正在哀伤的痛哭,那人问蜉蝣:
  “你为什么在这里哭泣呢?”
  蜉蝣说:“我的太太在今天中午死了,所以我才在这里痛哭呀!”
  那人说:“现在已经黄昏,你也很快就会死,何必哭泣呢?”
  蜉蝣听了,哭得更伤心。
  那个人不禁觉得好笑,蜉蝣朝生而夕死,中午死和黄昏死有什么不同,何必哭泣呢?
  于是他就离开了。
  等他走远了,他才想到,从人的眼光看来,蜉蝣的一生虽是如此短促,中午和黄昏差别不大;可是从蜉蝣的眼睛看来,中午到黄昏就是它的下半生,那下半生也是和人的下半生一样的漫长呀!因此,他慈悲的走回去看那只蜉蝣,蜉蝣已经死在黄昏的树下了,那只蜉蝣竟以自己的后半生来悼念爱妻,使那个人深深的感动,而亲手把蜉蝣埋葬了。
  我们生而为人,自诩为万物之灵,动物中的至尊,以至于不能从其他众生的眼光看生命,也就难以开展真实的慈悲了。
  我每天爬山的时候,总是把小虫从石阶上移到草丛,并且希望登山的人也都能看脚下,免得日后生起踩到蛤蟆那样的愧悔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2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