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华\北大状元之争背后的教育之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 晓

  【妙文一】
  
  先有“掐尖”教育
  后有清华、北大“互掐”
  禾刀
  
  7月19日,清华大学公布了今年的高招数据,该数据与之前北大的数据多处相左。北大称录取了超过6成的状元,清华则称9成的理科状元报考该校。但两校都暂未公布录取状元的具体人数。(《新京报》7月20日)
  因为不愿处于“状元”争夺战下风,清华、北大的“互掐”极引人注意。实际上,此类现象早就传导至各教育阶段,从奥数热到择校热,无一不饱含“掐尖”的浓郁气息。
  其实,在国人向来极为看重的“掐尖”教育,其预期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1000余名高考“状元”中,没一位是做学问、经商或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解放日报》6月28日)。当一些地方纷纷禁止公布状元名单时,清华、北大却仍以挖掘“状元”为快,这不能不说是莫大讽刺。
  毫无疑问,清华、北大的举动堪称我国教育的风向标,对社会对各教育阶段都有决定性影响。然而,现实是: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当多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美国《科学》杂志2008年就把清华、北大看做是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北京青年报》2009年8月4日)。而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在国内不惜冲锋陷阵奋勇“掐尖”的清华、北大,到头来居然只落个替他人做嫁衣的尴尬角色。
  不能否认凭借良好的环境及优厚待遇,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吸引本就更胜一筹,但我国选择留在海外的博士远高于其他国家。导致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或者因为国内大学教育抛弃了他们,或者因为他们抛弃了国内的大学教育。针对中国大学教育弊病的声讨从来不缺响亮的声音,不少人还回溯历史,搬出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也有人指出,中国大学精神首先应是学会怎样思考,而不是当应试教育的机器。
  无论怎样阐释新时期的大学精神,终不外乎“民主与自由”这一根基。民主意味着百花齐放,意味着对知识开诚布公的争论,如果怯于“尊师”的威严,对知识盲崇,滥设学术禁地,争论自然是奢谈。自由意味着大学必须拥有充分独立的支配权,以便让那些真正有志于研究和创造的学者有用武之地,而不是争相削尖脑袋,争食官场俸禄。虽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滑坡的学术精神尚需大力改进,但如果连“安身立命”的根基都没有,教改就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既无章法,也难有实效。
  如此偏重大学教育,是因为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阶段承载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作用。当大学教育深陷应试教育魔圈,迷恋于考分“掐尖”而不能自拔,上行下效,又怎能奢望下面的教改走在前列?
  (《中国青年报》2010-07-21)
  
  【感悟】
  由两大国内名校争状元这件事引入,谈“掐尖”教育的危害,进而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引用大量事实,得出中国教育“到头来居然只落个替他人做嫁衣的尴尬角色”的结论,最后反思我们的大学教育理念。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来改变,钱学森先生生前发出的“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就永无破解之日。现在国家要执行的《2010-2020中长期教育规划》可谓任重道远,到底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妙文二】
  
  与其争抢状元不如争造大师
  张军瑜
  
  状元真多,以前是三年出一个,现在是批发。
  某日某地某校,高考后校门口挂着个条幅,上书:“热烈祝贺我校张三同学喜夺今年高考文科状元!”大家看了,觉得这所学校就是行;然后又往前走,另一学校门口竟然挂着同样的条幅:“热烈祝贺我校王五同学喜夺今年高考文科状元!”不能有两个状元啊?再一打听,原来前一个学校说自己出了个状元,是只算应届学生,后一个学校连复读生也算上了。
  统计方法不一样,状元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变着法儿地产生出来。
  不光是中学,连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大学的领跑者也乐意这么干。《京华时报》7月20日的报道称,继北大公布“全国六成多状元被北大录取”后,清华也公布今年的录取结果,称全国九成的理科状元和近三成的文科状元填报清华。两大高校公布的结果显然有冲突,业内人士分析,两校不同的状元统计方式,造成了这种矛盾的局面。
  还有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乡状元、村状元,大家各录各的,非诚勿扰。
  我曾经以为这只是中学才喜欢玩的文字游戏,想不到北大、清华这么高等的学府也爱这么玩。因为谁纳入囊中的状元数量多,似乎就说明谁更有吸引力,谁更有吸引力,就说明谁更有实力。不要小看数量,有时候数量和实力直接挂钩,不管它是鱼目是珍珠,先统统拣到筐子里再说,看上去,不都是圆的吗?只是这么多年,我们只看到众多状元风光无限地进了北大、清华的校门,却不曾看到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出来,也不曾看到哪个状元拿了诺贝尔奖。四年时间,许多当年的状元要么是“泯然众人矣”,要么就是出国拿绿卡,直接把北大、清华当成中国最大、最正规、最有实力的留学培训基地。
  试题、分数什么的都是人决定的,我们自己制造出来一些东西,然后自己崇拜自己。然而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有时候却不看分数,不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抬得很高,然后这个社会能跟着上升很高,那不科学,就是科学也是地心引力。不是说,我们打心眼儿里就以为分数是万能的,而是,我们知道分数代表了很多实际的东西,它代表了校长会有政绩,老师会有奖金,家长会有面子,学生会有好工作(对不起,现在高分还真不一定能像以前那样代表有好工作),我们崇拜的不是分数,我们崇拜的只是最现实的诱惑而已。
  于是乎,状元成了别人手里和自己手里的好筹码。当北大、清华争抢状元,甚至不惜大玩数字游戏的时候,这两所中国最著名的高校,俨然已经是两位很儒雅的商人,他们做的,不是争着发布这么多年来培养出了多少社会公认的大师以及人才,而是一笔急功近利的买卖而已。
  (《中国青年报》2010-07-22)
  
  【感悟】
  应试教育的流毒可谓上下一致,北大、清华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抬高自己,打击别人。但“大师”奇缺的现状让国人永远也轻松不起来,想到各级学校招生时的怪现象,人们不寒而栗,这就是中国人的“素质教育”?
  
  【妙文三】
  
  北大清华争状元
  全国人民都笑了
  晏扬
  
  北京大学日前对外宣称,今年全国各省份文理科第一名,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其录取。按此说法,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其他高校,只招收了不到两成的高考状元。对此,清华大学马上予以还击,清华招办提供给媒体的数据称,今年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填报清华,清华招收的高考状元总数连续第四年位列全国高校榜首。(7月20日《新京报》)
  对于状元数据,亦即北大、清华到底招收了多少高考状元,很多人可能并不想搞清楚,因为我们对此不感兴趣,只是觉得很可笑甚至很丢人。
  有句话说“凤凰到了鸡窝也会变成鸡”,北大、清华虽然不是鸡窝,但也没有把高考状元培养成一只只金凤凰,相反,我们听到的是“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之类的消息。
  作为国内一流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竟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还好意思着脸说这是毕业生越来越务实的表现,站着说话果然不腰疼。既然培养卖猪肉人士已经符合一流大学的培养目标,请问你招收那么多高考状元干什么?

  一个企业买进了更好的原材料,却生产不出更好的产品,肯定是其生产方式、管理水平有问题。同样,一所高校招收到更多的高考状元,却培养不出多少拔尖人才,肯定是其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有问题。
  不要在全国人民面前显摆你招了多少高考状元,若要显摆,就显摆一下你培养了多少拔尖人才吧,这才是一所高校真正的荣耀。
  都说全国人民有状元情结,看来最有状元情结的是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教育部一直强调不要炒作高考状元,那么就请首先管好自己直属的名牌高校。
  (《河南商报》)
  
  【感悟】
  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其培养出的学生的水平怎么样,招收的是一流“状元”,却没培养出多少拔尖人才,有什么好显摆的,最后呼吁国人要破除状元情结。笔锋犀利,毫不留情!
  
  【妙文四】
  
  北大、清华争状元易
  建一流大学难
  石敬涛
  
  19日,清华招办表示,今年,全国九成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的文科第一名填报了该校并被录取。而此前北大宣称,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文理第一名被其录取。显然,两校录取的状元相加,比例已远远大于100%。且不论港校的录取情况,光北大和清华的数据就已经严重冲突。(7月20日《新京报》)
  没有天外来客,也没有不请自来的神仙,有的,只是吹破的牛皮。状元百分比相加大于1,只能说明,有人在说谎,统计数据失真。要么是北大,要么是清华,要么两者同时撒谎。争抢状元,招收优秀生源,显示“百年名校”的品牌吸引力和竞争力,本来没什么不好,但人为夸大事实,甚至以状元的多寡为自己贴金,这种虚荣,不但有失象牙塔的风范,而且与所谓的大学精神背道而驰。
  更让人难堪的是,拥有全国100%高考状元的北大和清华,号称百年学府,却始终与世界一流大学渐行渐远,两者甚至都进不了世界高校排名的前一百。这真是莫大的讽刺。所以,有网友质疑:超100%的状元,咋办不出世界超一流的大学?北大与清华无聊地比状元,怎么不比一比哪个学校的科技贡献率高,比一比哪个学校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多呢?
  争状元易,建世界一流大学难。一方面,北大、清华凭借政策优势,将优质教育资源据为己有,在人才和生源上“掐尖儿”,包揽全国百分之一百二的状元;硬件上,资金、科研等方面长期享受国家政策倾斜,但万千的宠爱,换来的却是娇生惯养的纨绔之风与浮躁之气。建高楼、开设被认为“严重侮辱北大的尊贵身份”的博彩业MBA、办上课时间仅为24天的千万富翁级“速成”EMBA班,甚至开发房地产,将“清华大学”注册为“驰名商标”,北大接待费用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规模等等,这些浮躁之气与大学精神早已相去甚远。
  北大、清华的浮躁,只是我国高校的一个缩影。“带头大哥”尚且如此,其他高校也好不到哪里去。想当初,本以为港校内地招生可以起到“鲶鱼效应”,激发内地高校向上的动力和热情;现在看来,这条鲶鱼的影响,还是太小了,或者说,行政体制下的官办高校,其改革之路,其与世界一流学府的距离,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1903年,被誉为“哈佛哲学”和“美国本土哲学”创始人的实用主义哲学大师威廉・詹姆斯,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真正的哈佛”的演讲。在这篇充满激情的演讲中,威廉・詹姆斯说:“真正的哈佛是看不见的哈佛。她在她更富于真理追求的灵魂中,在她无数独立而又常常是非常孤独的儿女们身上。思想是我们大学应该成为的植物园中的珍贵种子。”
  看得见的北大、清华与“看不见的哈佛”,其风骨、操守和差距一目了然。
  (2010年07月21日《羊城晚报》)
  
  【感悟】
  标题即亮出题旨――清华、北大的状元数据“之争”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接着指出北大、清华与世界一流大学渐行渐远的事实,分析后指出浮躁之风与独立思想的缺失是二者与世界一流高校的最大差距,中国大学任重道远,还需加倍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3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