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树宝

  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动,即运动或声响;静,即静止或寂静。
  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复杂,笔者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略举几例,浅谈“动”与“静”的关系及其艺术效果。
  第一,以动衬静,动中寓静。王维的《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该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而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景,诗人正是通过这些动景来衬托春涧的幽静。《山居秋瞑》也是以动衬静的典范之作,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描绘的景物动中有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种美妙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使人仿佛看到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则是动景,是所闻,耳中仿佛听见那清泉流过石上的潺潺之声。第三联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可谓见闻交错,“喧”幽互衬,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南朝梁时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写深山老林,数声鸟语,看似破山林之寂静,实则以局部喧闹,反衬整个山林之幽静,这两句因以声衬静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舍“推”选“敲”更是讲究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典范,一直被传为炼词佳话。以声衬静的艺术效果,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寂静之幽深者,每得以声音衬托则愈加其静”。
  第二,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云:“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是诗人为邻居杨德逢写的一首诗,后两句是写屋舍周围的远景环境的,弯弯曲曲的小河穿流于农田之间,门一开就能饱览山上草木青翠葱茏之美景。可诗人用“护田”和“排闼”写出了青山河水的动态美:河水有意护卫绿田,青山破门而入,把青翠的山色殷勤地“送”进屋里,供主人观赏。这就把无生命的静态的山和水写成有生命的动态的且富有情感的了。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大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可在诗人笔下能“舞”会“驰”,这是一 种浪漫的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巧用了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机勃勃,异常活跃。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均因得一动词,使原本静态的景物尽显生机勃勃的动态之美。
  运用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的手法描写人物更是惟妙惟肖。白居易《长恨歌》写杨贵妃“天生丽质”、“雪肤花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如面柳如眉”,都不引人注目,而“回头一笑百媚生”、“玉容寂寞泪阑干”这两句通过眼神笑态、涕目愁容的动态描写,才尽显她的千娇百媚,万种风情,令人拍案叫绝。
   第三,以主衬客,主客互动。苏轼36岁那年去杭州赴通判任,路过安徽,乘船出颍口,初见淮山,曾赋诗一首《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写下了从船上观山的感受。该诗云:“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平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诗人在船上看淮山,烟雾迷蒙,远近难辨。但是,那青山却像行船一样呈高低起伏状。这是诗人当时的真实感受。舟中看山,那山和船一起时低时昂。其实,作为客体的青山并未低昂,而是船在水中起伏,作为主体的人在船上也随之波动,看岸上青山似乎也在颠簸起伏。苏轼《江上看山》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砸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飞如鸟。”按照常理,人立舟中,舟向前行,主体是运动的,客体的山是静止的。而诗人却反过来,赋予静止的客体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向身后惊奔,这样以主衬客,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丽的动态美。苏轼的不少诗篇中都运用了这种以动写动的手法,表现过类似的感受。
  第四,以静写动,化动为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四句中三句都是直接从动态的角度展现庐山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唯独第二句则从静态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美,“挂”虽为动词,但把倾泻而下的瀑布比成一条巨幅白练,挂在山川间,即变动态为静态,极为传神,这是“遥看”瀑布的真实感受。偌大的瀑布谁能有如此巨大的伟力将它挂起来呢?显然,这正是以静写动,化动为静产生的神奇的艺术效果,更显瀑布从天直下的壮观气势。
  第五,动静互衬,交相生辉。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这首词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显其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动静交错,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阵阵,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浓的丰年喜庆气氛。上阕对“面”的渲染,以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一、三两句“七八个星天外”,“旧时茅店社林边”写静,二、四两句“两三点雨山前”、“路转溪头忽见”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句末的“转”字、“忽”字更使诗人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
  在古诗词中动静结合的手法运用十分广泛,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这种手法,弄清“动”与“静”之间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江苏省兴化市海河学校(2257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2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