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小青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当前,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要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现阶段,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就是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初中生加以教育和培养,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新发现等,掌握其规律,从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数学素质基础。
  二、努力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个初中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如何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努力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教学方法,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和创新。具体做法: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关注学生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甚至是“驴唇不对马嘴”的提问等等,也许这些都是学生创新的火花。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对于课堂所学知识,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应让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级中展开讨论,教师此时不再是个传授者而是一个参与者,真正参与到学生中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同样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首先,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不断提出合适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其次,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再次,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堂中经常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用课件的形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驱使他们创新。最后,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对学生在各方面所做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好的方面表示明确的赞扬。
  三、逐步开展创新教育,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一)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我经常告诉学生,应该有一双观察世界的眼睛,才能学好数学。在每节课的学习中,我都努力从现实出发,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
  (二)在探究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尤为关键。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尤为强调学生的猜想探究能力。要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的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切忌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是要“引在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大胆设问;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充分活动。
  (三)引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才能多创新。敢于质疑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宋代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希望我们的共同探索为学生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广西陆川县良田镇第二初级中学 5377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9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