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中的网络舆情监控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自身的特点与网络技术特点的契合,使得他们容易通过网络产生统一的、偏激的舆论情形,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而我国高校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存在的不足,又为这种“网络――现实”模式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因此,要有效预防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要在网络制度、网络道德的建设,自动化网络监控系统,高校教师的网络舆情监控意识和能力等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情; 监控; 预防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16-03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指大学生受特定的中介性事件刺激,聚众以非法的形式或手段来表达意愿的一种群体行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对高校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和社会的安全稳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网络舆情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对于某一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发表看法、表达诉求、交流思想乃至组织行动,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研究,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特点与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契合,使网络舆情成为大学生群体事件的风向标
  
  1.网络“公共空间”与大学生心理特质相似特点的契合,使得统一舆论得以形成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和心理诉求等都具有高度的共同性,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质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大学生群体具有思想互动频繁、相互影响大,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心理特质。而这种心理特质上的相似性,使得大学生群体往往能够形成统一的舆论情形。
  现实中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学生大规模群体性的交流无法实现,相同的心理特质无法触发,因而统一的舆情无从形成。而互联网刚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公共空间”,这个空间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或QQ等方式进行充分的交流,特别是手机网络的兴起,让大学生群体可以随时随刻登陆这个“公共空间”关注时事,发表看法,一起交流、探讨或者商量解决办法。
  在网络群集形成后,这个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言行都会对群体内其他成员产生影响,影响其他成员对事件的心理判断。因为大学生群体心理特质的高度相似,个体的言论和观点常常能够得到群体的认同。大学生群体因为他们生活上的相似性,他们关注的事件和焦点也大致相同,因此,他们往往很容易在同一件事情上达成统一的认识,也就是说达成统一的舆论情形。
  2.网络信息传递的片面性、夸大性与大学生趋奇心理的契合,使得偏激性网络舆情得以产生
  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在发布信息时,因为信息源头具有严格的审核机制,因此发布的消息都贯穿着国家意志,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而在网络这个自由的平台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同时,网络信息发布监管上的缺失,使得这些信息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因为网络信息传播的这种自由性,许多信息在发布时为了追求震撼效果,引起人的关注,通常会截取事件中具有新闻效果的点进行放大,而且除了文字描述之外,配合图片、视频等极具视觉冲击效果的方式来表现事件过程,提升渲染效果,以达到某种目的。
  大学生大多都是二十多岁,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心理上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他们心理上对未知、新奇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趋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探索,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事物。这种趋奇心理使得大学生面对新奇、刺激的信息时,即使信息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片面性,也趋向于接受。加上大学生人生阅历的缺乏,他们的信息素养不高,对各种信息辨别处理能力不强,缺乏客观认识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易受网络信息的影响,形成偏激情绪。
  基于前面我们对于大学生统一舆情形成的分析,一旦有个体通过扭曲、夸大现实的方式,对事件进行歪曲,那么这种刺激性的信息就会产生偏激情绪,如果没有权威话语的澄清与纠正,极易被大学生群体接受,从而产生偏激性网络舆论情形。
  3.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性与大学生性格的偏激性,使得群体性事件得以在短时间内爆发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血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无法做到对人和事的冷静分析与判断,性格中存在偏激性。当一种普遍的偏激性情绪产生以后,会对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产生一种激发作用。其性格中的偏激性会造成群情涌动的局面,从而形成汹涌的网络舆情危机。同时,网络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QQ、BBS、电子邮件、飞信等等通讯工具,使得大学生能够将集合信息在短时间内,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到其他学生手中。特别是手机网络在近些年的普及,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具化到个人,这种信息传递的精确性也就意味着信息传递速度的提升。
  大学生涌动的激情,加上网络的技术支持,那么将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产生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这种“网络――现实”模式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在近几年已经屡见不鲜。群情激奋的大学生就有可能在个别人的攒动下,做出具有破坏性的行为,从而对公共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带来巨大的危害。
  
  二、高校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存在的缺陷
  
  1.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社会的安全有序,法律约束是重要的保障。人们的言论和行为受到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限制,使个体必须遵从社会整体的要求。另外,政府机构的管理,使得人们明白违反法律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和制裁,因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但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缺陷。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未出台针对大学生网络言论和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没有了制度的约束,也就意味着行为失去了标准。因此,不管大学生在网络上散播何种言论,受到惩罚的几率都非常的小。另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软硬件投入上也存在缺陷。大多数高校既没有自动化的网络舆情管理软件,也没有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非法的、不正当的言论既不能及时的予以屏蔽和删除,又缺乏长久的正确的权威言论的引领。当前,高校因为新校区建设、扩招等原因,教学、管理和服务上都与大学生的预期和要求存在偏差,加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缺乏了制度的约束、适时的监管和引导,必然容易造成错误网络舆情的出现,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2.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方面存在缺陷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之所以能够安全有序地运行,除了法律的刚性约束之外,道德规范的柔性制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长久以来,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历代相传,使得任何人都不能在现实社会中为所欲为。而网络世界同现实世界则大不相同,在网络世界中人的存在呈一种符号化状态,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要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仅靠刚性的法律、法规、制度是行不通的。因此,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约束还要依靠网络道德规范,以群体的道德评价形成舆论压力,从而使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受到约束。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在很多校园网络社区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还非常的凌乱,在没有权威言论引导的情况下,还有很多片面的、激进的观点存在。这些无疑都会增加大学生群体事件发生的风险。

  3.高校教师网络舆情监控意识和能力存在缺陷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管理,往往比较注重学生的现实言论和行为,相应的在现实中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能力较强。当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手段,在短时间内广泛地介入了大学生活之后,高校教师还没有养成网络舆情监控的意识。一些教师网络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敏感度低,不能深刻体会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对大学生网络言论抱无所谓的态度,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网络舆情监控意识,却对大学生网络言论和行为特点缺乏了解,对网络舆情缺乏科学认识,没有网络舆情的掌控和处理能力,在出现不良网络舆情的情形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找不到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途径,无法取得学生的认同和支持,无法充当“舆论导师”的角色。
  
  三、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措施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将对高校的教学管理秩序造成极大破坏,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日益网络化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从网络舆情入手,做好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工作,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健全相关网络制度规范,树立正确网络道德,是做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工作的根本
  首先,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言论和行为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国家网络行为方面条例的学习,根据《高等教育法》、《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方面的管理制度,利用集中学习、主题教育活动等各种方式,加强学生对相关制度的学习和了解。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让学生明白网络行为与实际行为一样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从而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法律意识。
  其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积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网络讨论,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激发和引导多数学生的“理性声音”,引导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通过他们符合网络道德行为的言论和行为,引起良好的群体共鸣,从而引导广大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有效控制。
  2.加强软硬件建设,增强网络舆情收集和分析能力,是做好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工作的基础
  首先,开发大学生网络舆情自动化监控系统。信息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警的关键,要充分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发自动信息监测系统,从而保证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自动化监控系统包括:第一,信息收集功能,通过设定关键词、新闻出处、信息密集程度等指标,自动获取相关网络信息;第二,舆情分析功能,通过对所收集到信息的分析,及时发现不良网络舆情;第三,有害信息过滤功能,通过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等方式,直接将进入网络的有害信息进行屏蔽。
  其次,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所需设备建设。通过完善网络设备建设、改进安全检测系统来增强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排查,通过网络系统设备的合理使用,确保大学生网络舆情安全,排除校内的不稳定因素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隐患。这些网络设备应包括:日志记录设备供上网情况记录;实名认证和组测设备能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监控设备能探查信息源,网络信息侦察系统和在线仿真系统能提供实用的方法等。
  3.加强网络舆情研究,构建网络宣传队伍,是做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工作的保障
  首先,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增强网络舆情掌控能力。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点,要加强网络舆情的识别和掌控能力,必须加强相关方面知识的研究。如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网络舆情发展特点的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网络技术运用的研究等等。要使高校教师普遍具备一定的网络舆情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预防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
  其次,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校园网络宣传教育和管理队伍。从高校两课教师、辅导员等工作作队伍中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备一定网络技术素养的人员,组建专职网络舆情监控队伍,负责网络舆情监控的主要任务和兼职网络宣传管理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另外,要选拔和培育一批学生党员、班干部等学生骨干,作为兼职网络宣传教育队伍,充实到论坛管理者、版主等位置上去,充分发挥他们本身作为学生,对学生群体动向最为了解的优势,及时发布正确言论,引导网络舆论情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 2006(3):32-35.
  [3]敬瑞霞,郑平.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的管理对策[J].科教文汇,2008(6):19-20.
  [责任编辑:张俊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4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