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中“活化”技能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唱歌教学应以审美情感为主线,通过感受、体验音乐,达到情感性、音乐性、技能性的完美统一”这一教学理念,在形式、方法和目标上对唱歌教学作出了新的诠释。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在重视审美和情感体验的同时,忽视了凸显音乐本位的技能训练,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四、五年级还不懂正确唱歌的方法,从姿势、气息到音准、音色,都是自由的、直白的;教材上的二声部歌曲教学也被教师在万般无奈下改成单声部教学,美妙的歌声与我们渐行渐远。
  那么如何在唱歌教学中关注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唱歌技能的培养呢?笔者在新课程实践中进行了一番尝试,在此。谈一点唱歌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
  
  一、情境创设,在游戏中进行呼吸训练
  
  唱歌技能的掌握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比如唱歌所必需的气息控制。就需要日积月累地进行呼吸训练。如我在教学中创设了柳浪闻莺、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景。之后,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走在百花丛中,闻一闻春天的气息,为了增加真实感,我适时地洒了些许香水,学生感觉真的闻到了花香,都张开口鼻,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缓缓地尽量把气吸得深而满,并让学生双手叉腰,感受吸气时腰部的运动。努力将气息在腰腹部保持几秒钟,以此训练横膈膜的控制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在呼气时出现“泄气”现象,我随后设计了吹蜡烛的游戏,要求学生努力将火苗吹到一个角度上保持稳定,不能让蜡烛熄灭,通过游戏引导学生体会缓缓地、均匀地吹气以及小腹有控制地收缩推动气息的呼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自己的气息控制,我利用事先准备的小纸片让学生进行缓吸缓呼、急吸缓呼、缓吸急呼等呼吸训练。灵活多样又充满乐趣的训练方式,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唱歌教学打好基础。
  
  二、语言启发,感悟高位置发声
  
  唱歌指导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教师能恰如其分地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带领学生去想象、去感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执教《柳树姑娘》的第三乐句时,由于该旋律音域宽,歌唱时声音位置高,而且对气息的要求也很高,一开始学生直着嗓子唱怎么也唱不上去。我指导学生练习轻声歌唱,学生的音域逐渐拓宽了,也实现了声音的统一。不过轻声歌唱如果没有气息的支撑,还是很难实现高位置发声,因此我经常对学生这么说:“同学们。让我们的声音轻轻地飘起来,飘过头顶”;“我们的脸是一幢二层楼房,鼻子以上就是楼上,我们的嘴巴在楼下唱歌,但是努力让声音从楼上发出来”;“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山脚下歌唱,要让歌声传到远处的山顶上”……通过想象和体会,逐步达到理想的发声位置。学生在发高音时由于气息上提而位置下降,我就把声音和气息比喻成橡皮筋的两端,唱高音时要努力把橡皮筋拉开。声音越往上气息越要往下沉,教师形象的语言再加上简单的手势,学生很快领悟了歌唱的感觉。
  
  三、动作指导,体验正确的发声状态
  
  在唱歌指导中,有的问题不是依靠语言或者想象就能解决的。比如在打开喉咙歌唱和解放喉头引导头声的问题上,虽然我反复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喝水时喉头的感觉,模仿打哈欠的状态,可是学生在歌唱中依然出现喉头位置不正确、气息上提、卡着喉咙唱歌的现象。反复琢磨正确歌唱时喉头、口腔的状态,我发现在喉咙打开、喉头稳定的状态下,大牙关是呈打开状态的,而且用手摸耳朵前会有一处深陷的地方。有了这个发现,我在指导学生发声时,要求学生在歌唱时摸着大牙关的位置,使其始终保持打开的状态。这样一来,看不到、摸不着的喉头位置问题转化成摸得着的直观感觉,正确的发声状态就容易找到了。
  又如当学生歌唱时声音位置过低,或始终停留在喉部、发头声困难时,我让学生练习一种弯腰唱法。具体做法是:让学生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再弯腰成90度,脸与地面平行。在这种状态下歌唱。喉头根本使不上劲,着力点全在腰腹部,而声音位置相对比较高,很容易就能带出头声。我让学生在弯腰练习的过程中聆听自己的声音,感觉自己的歌唱状态,并尝试在直立状态下保持这种歌唱状态和理想的音色。通过反复实践体会,学生的声音位置有了明显提高,发声状态也大有改善,头腔共鸣也逐步形成了。
  唱歌指导是复杂而又抽象的教学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年龄特征、接受能力、认知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要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作为音乐教师,在指导时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指导计划和目标,“活化”抽象的音乐技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