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盛荣

  摘要:学校教育是完善人的素质的教育,这种完善是指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对其精神、性格、心理的良性引导。由于语文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的特殊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有着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作品分析 课堂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实施的旨在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活动。语文教学内容大多都涉及到人的情感、情绪、人格、行为等心理因素,对这些内容给予足够重视,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并促进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与合理的行为及和谐统一的人格。所以,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从下面几方面理解:
  
  一、分析名家作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心态和坚定的生活信念
  
  作品分析法是语文课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学校心理学的必要研究方法。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授课过程中合理运用作品分析法,就能使教学活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同步进行。
  (一)了解作家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助于学生对成败和荣辱有比较客观准确的认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个人命运与社会的关系。比如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和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经历都很坎坷,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就可以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与学生共同探讨人生与社会、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坚韧的毅力。
  (二)对小说和剧本主人公起伏跌宕的命运加以分析,有助于学生对社会和人生形成较为准确的感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分析余华的小说《活着》时就可以依据作品中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故事,以一种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以此促进学生对生命中众多无奈与不可测的理解。
  (三)对小说和剧本中人物心理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态。比如讲授《史蒂芬娜的选择》时,教师一方面要细致分析主人公在每一个生死攸关时刻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提醒学生将自身设想成史蒂芬娜,用心体会主人公内心的那份恐惧与焦虑,感受主人公每次做出抉择时心灵所经历的痛苦。这样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从主人公身上看到人性美的光芒,又让学生获得了战胜恐惧与焦虑的心理体验。
  
  二、分析学生作品,帮助他们摆脱不良情绪,促进其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语文课中的写作训练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极好途径,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很好形式,由三部分构成:
  (一)日记是个人倾诉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愿意将不良情绪在日记中袒露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勤写生活日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给了学生吐露心声的机会,客观上能帮助学生缓解不良情绪。
  (二)语文课上的景物描写训练,能够直接反映学生情绪。语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观察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以捕捉他们的心态变化,并适时给予疏导。比如心绪不佳的学生常常把景物描绘得晦暗、破碎,这时教师的几句鼓励性评语就会点燃学生心中的热情,使他们摆脱不良情绪。
  (三)写作训练中的自叙文是学生直接向他人倾诉的一种途径,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种形式与学生交流,就可以鼓励学生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实现自我心理“按摩”。
  
  三、口头交流训练,培养学生开朗豁达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的群体性口头实践训练,使每个参与者的能力、修养、魅力得以充分展示,令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能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体察个人在群体中的位置,学会与他人相处。
  (一)口语训练给了学生在“大众”面前展示魅力的机会,促进其战胜自我
  口语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演讲课和辩论课,能够直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那些自信不足、不善言辞的同学不得不在“大众”面前露面。在自由表达思想的过程中,这些学生不断克服畏难、紧张、羞怯心理,一次次战胜“旧我”,最后羽化为“新我”。
  (二)课堂讨论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促进学生与他人交流
  课堂讨论使全体同学都参与课堂活动,在相对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们的表达更轻松、自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慢慢养成与他人探讨问题的习惯,进而形成主动与他人沟通的心理。
  所以,口头交流训练能使学生们自然平和地与同学、老师交流,消除对他人的距离感、生疏感,逐渐学会建立自己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
  
  四、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懂得发现、感受生活的美情与美境,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充满情趣,他就会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一)利用室外写生课让学生直接感受自然美,提升学生生活情趣
  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大自然的美千姿百态,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创作素材。语文教学中的室外写生课使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体验自然美,并将感受付诸笔端,使眼里的自然景观变成审美创造。这个过程一方面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自然美”,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感知到的“美”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两个方面都能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利用教材内容使学生感受艺术美,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是指自然美和社会美在作品中的“艺术化”反映。不论是小说、剧本中感人的故事情节还是散文中自然景观的诗化意境,都可以使学生的心情处于愉快、满意、高兴、欢乐的状态中。而一个心情愉快、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占优势的人,其生活质量、工作状态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直接效果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间接效果则是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总之,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不仅会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也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毕竟不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它应是教学的副产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切不可舍本逐末,影响教学效果,而应使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进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徐光兴.学校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 胡凛.心灵驿站[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3] 史君.与教师谈美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