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梅创社 夏东盛

  摘要: 如何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深刻研究的课题,本文论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的改革思路及做法,对创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一、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多年的蓬勃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趋明显,已成为各地教育发展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计算机专业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处于本科与中等职业教育夹缝中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如何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办出特色,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计算机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型理论教学模式阶段。从1987年开办计算机专业到2001年,计算机专业沿袭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执行,学生自主选课和自主学习被封杀,培养计划灵活性不足。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阶段。2002年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确定为陕西省教改试点专业。课题组经过充分调研,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个入口,两个出口”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设置图形图像制作和网络管理两个专业出口方向。人才培养计划呈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成熟阶段。2005年至今,以试行完全学分制为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口,在我院信息工程系6个计算机专业推广“四个平台”、“多个出口”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年来,边研究边建设,边改革边实践。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技能获证率达100%,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许多实质性成果。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逐步完善“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相融通、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结合、内涵发展道路。针对装备制造业对IT人才能力的要求,遵循针对工作过程定课程、针对工作岗位练技能、针对岗位技能需求考证书的教改思路,以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应用技能为出发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通过认证培训、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制造、企业应用软件开发、网络安装管理与维护、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应用等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岗位的层次和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含以下内容:
  1.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工作岗位和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相对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课程体系研究,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研究相关企业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求,指导课程建设的内容,分层递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探究如何将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教学活动相融合,使计算机专业人才技能素质能够紧跟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逐步向按“单”培养、“产”“销”对路转变。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与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相适应,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包,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转变考试机制,突出能力考核。
  4.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和“双师”队伍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教师交流。
  
  三、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基于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经过深入研究,课题组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定位在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上,分解出职业岗位的不同技能需求,设置不同的基于“学分制”的专业技能培养方向,迎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个突出: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和IT工程素质的培养。两个结合:工学结合、专业理论教学与“IT认证培训”相结合。三个体系: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四个平台:理论学习通过“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选修平台”和“专业任选平台”四个教学平台完成。前两个平台包含的专业基础课程相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必修;后两个平台包含专项技能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多个出口:设置多个“专业选修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对应一种职业岗位需求,包含10门专项技能课程,完成30个学分,学生在第二学期末由学业导师指导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2.课程体系改革。
  结合制造业信息化岗位群,依据针对工作过程定课程、针对工作岗位练技能、针对岗位技能需求考证书的课程建设思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技能培养为核心、项目驱动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以工作过程、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教材和课件,紧紧围绕专业技能培养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着力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建设体系见图1。
  
  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构建基本技能教育、专业技能训练、专项综合技能实践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作用,大力推进学生顶岗实习,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实践教学环节依托校外基地的师资和生产环境,积极推行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所示。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采用项目教学、课题培养、任务驱动等方法,通过精选案例、分解企业真实项目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使学习融于工作中、课堂融于实习中,讲、练、做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学生可以利用专业精品课程网站、视频点播系统、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中心(见图3)等自主学习专业课程。数字化工业实训中心的开放,使学生的实验、实训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随时可以验证教学过程和从事技术创新,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极大丰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教学门户系统有力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实施,使近年来提前就业上岗学生的学业完成有了保障,学生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有效解除了教学管理和学生的隐忧。
  
  4.师资建设。
  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梯队建设。利用政策机制,落实轮岗、轮训制度,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到工厂、公司、科研院所,直接参与产品研发、科学研究、技术改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与校办工厂管理、产品制造和销售等环节的应用系统开发、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系统安装管理与维护工作,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师资教学团队。
  5.教学评价反馈。
  教学评价反馈决定教学的决策和教学两大主体的教、学行为,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平台实现教学评价及时、有效和快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评价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学生作业在线评价、在线答疑、教师邮件系统、讨论论坛、教师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等。考试是考查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有效的评价,计算机专业在教学门户系统建立了专业考试题库和考试系统,有效地推动了教考分离,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教、学得到了有效监控。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实行IT资格认证,通过认证实行学分替代和互认,学习弹性空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四、结语
  
  我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逐步形成按专业类别招生、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尊重高职学生个性学习兴趣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其弹性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推进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多个出口”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便于计算机专业依据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学生在深刻了解专业的基础上依据个性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技能培养方向,为高职学生专项技能学习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李倩.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07,(6).
  [2]徐红,吴升刚.以就业为导向探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山东省计算机学会2005年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研讨会论文集(二),2005.
  [3]杨沐均,赵铁军.计算机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2005.
  [4]吕光军,陈玉华.高职教育有效发挥兼职教师作用的研究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