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针对计算机的实践教学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究,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立足桂林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给出了改革建议,探究了改革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教学;“新工科”教育
  一、基于计算机的实践教学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顶层方面的相关设计总分关系不明,缺乏逻辑性
  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多方面的体现,比如在某些课程的具体内容或者教课方式的实践上,从实际实践成果中看,细碎的实践安排对于学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培养并未起到预想中的教学效果。专业实践只仅仅体现在“实训室里教学+假期实习”,实践内容单一且教学方式略显乏味,即各个有机的教学模块之间总分关系不明,缺乏逻辑性。
  (二)缺乏高效协同参与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高校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相关行业特有岗位的人才与精英,这种针对性不仅需要高校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加需要学生熟悉企业的运营模式,了解企业技术人才需求结构,才能及时填补企业人才缺口。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主要通过:第一,企业宣讲己方需求的人才类型等,第二,企业对学生进行直接教学培养,但仅限于少部分专业内容。很明显,仅仅是这样片面的参与是无法达到培养相应人才的目标的。
  (三)缺乏理论和工程能力兼备的师资力量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日渐弱化,也就难以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关系。高校中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主因是因为缺乏兼备理论教学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力量。很多高校将实验课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对于学生实际上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无太多帮助。
  二、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的实践教学系统改革目标与方向
  加快加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正迎合了教育部推出的“新工科建设”实践方针。本课题围绕教学理念的转变,围绕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构建校企联动的协同育人平台、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等进行改革实践。
  (一)构建总分关系明确、逻辑分明的教学模块
  计算机专业应竭力构建以培养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模块教学,并以就业为最终指导方向。具体来讲,该模块教学体系首先根据各个课程的内容或体系对总体课程进行分块。模块内要求能够体现出相应的综合性与逻辑性,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两手硬,注意保证理论课和实践课比重协调,模块间和模块内同时做到由难到易,由简入繁。
  (二)构建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教育的人才培养平台
  (1)与华为、阿里教育等国内机构联合创建工程实训中心,依托中心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
  根据新工科计算机大类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规划、建设工程实训中心,中心建设满足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覆盖计算机行业主流企业的软件、硬件技术学习;
  第二:计算机、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等专业200名左右学生在企业主导的实训中心参加实习;
  第三:通过实训中心的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华为认证等企业认证考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认可性。
  (2)与华为、阿里教育等企业开展ICT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企业为主导的深度专业指导是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双方通过教育,实践、生产等多方面展开各种层次的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学生,提升学生。
  成立“院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平台,由教育专家、院校领导、华为、阿里教育等明星企业组成,委员会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指导、教学质量评估。
  以授权成立“行业ICT学院”和“ICT校企人才联盟基地”作为校企合作承载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将ICT产业链上游企业、院校、ICT校企人才联盟、N家ICT产业链下游企業有机的联接在一起。
  (三)双师型师资培养
  在院校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联合华为、阿里教育等行业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企业共同为校方培养一批具备初、中、高技术级别的、具备实践技能的专家教师和具备管理经验的教学团队。
  (1)吸引企业进驻,联合企业的专家团队为教学和培训服务;
  (2)利用企业工程项目,让学院的优秀教师参与工程项目的实施,积累项目实施和管理经验;
  (3)通过校企合作与交流,带动本校的师资尽快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巧,促使学院现有师资向专业化、技能化、
  职业化转变。推动和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中计算机实践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响应“新工科教育”的建设,论述了“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借此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彭曼,秦祖泽,严俊杰.工学结合视野下高职校企文化互融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3(8):11-13.
  [2]周静,刘全菊,张青.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5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