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语入门教学方法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雪

  摘要: 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教学法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小语种外语基础阶段教学的实践和体会,参考国内外先进学术经验,研究外语入门教学的方式和策略,从而认为,教师有责任在了解每个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创造一种课堂气氛和教学形式,尽可能给每个学生留有展示自我优势的空间,并使之都能从中受益。文中主要讨论了课堂流程的设计安排、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正确养成、个体化指导的方式,提出了两两伙伴关系、寝室工作小组等组织概念,并论述了对象语教学与母语教学、教师控制与学生自我发展、实战式操练与格式化练习的辩证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 外语入门教学 小语种 教学方法 课堂流程 教学流程
  
  根据英国历时一年的外语学习跟踪调查的研究项目显示,成人和儿童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完全相同。儿童的整个大脑都能参与外语学习,就像学习母语一样,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自然地学习外语。然而成人的大脑中的语言功能则经过测化,已移至左半球。成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大脑中的语言习得功能虽然不能像儿童那样进行充分的利用,但成人也有自己的学习优势,这个优势就在于,成人的认知发展早已成熟,因此能够而且愿意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我们国家学习外语的学生,一般都是处于非外语环境中的成人外语学习者。刚入学的大学生,特别是学习德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的大学生,大都为本语种的零起点学生。他们与英语专业学生不同,这些小语种专业学生入学时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外语专业几乎是一无所知,而他们又必须在两年之内掌握所学语言的全部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专业技能,其学习难度与强度便可想而知了。鉴于这种表现在教与学上的特殊性,笔者结合三年多来德语本科教学的实践和体会,对小语种外语入门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作了一些实际的探讨,虽然仍感觉有些想法还是不够成熟,但在前辈专家学者的面前拿出来,以期得到引导和指正,特别是对笔者在今后的教学方面树立更高的目标和更正确的方向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它们是: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对象语的专业学习阶段;按质按量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础阶段的教学任务,促进新设小语种外语专业的学科建设等。
  1.注重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现阶段,大多数外语专业已达到中教、外教合作教学的要求。学生每周在中教的基础课之外,还有至少两个学时的外教课。调查表明,学生普遍爱上外教课。因为外教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外教们大都精神饱满,主动与学生沟通。他们在课堂上常常展示很多的图片资料,或做游戏,甚至通过欣赏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或干脆直接播放结合教学的影视节目,使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学活动很有趣,积极参与。外教所施展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把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授给了学生,也就完成了课堂教学目的。
  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专项讲解语法知识、词汇难点时,学生大都少言寡语,程度较好的学生努力理解、强记知识点,程度稍差的学生可能面露难色,抱怨“这个语法好麻烦呀……”,少数学生有可能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然而,一旦老师说道:“下面我给大家展示几张照片……”“我在德国时,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所有学生都会屏住气,抬起头,饶有兴致地听讲,基本不会有人“开小差”,教学遇到的难点就这样得到了化解。教师如以这样的方式提出某些观点或问题时,学生的讨论参与度也很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用心去观察、研究,也特别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利用、开发学生的兴趣,是我们改善精读课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对于这一点,中方教师都有不得已的苦衷:重要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中教的精读课承担的。精读课教学不仅任务重,课时紧,还要保证各项教学指标的完成,因而对于事先设计好的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听讲兴趣的小活动、小安排也就都在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下不得不忍痛割爱。
  凡事都有两面性。因此,笔者认为:趣味活动一定要有,但是宜精不宜多,重点在于开发出趣味活动的最大利用率与效能,使之与其他教学环节发生紧密联系并为之服务;注重课堂各教学环节间的一体性、流畅性,使学生的兴趣产生“惯性”。
  以我们最常见的课堂流程为例:主题引入――生词学习――课文阅读理解――课文讲解――语法词汇等知识点讲解――练习巩固――布置作业。教师通常将展示图片资料等趣味活动安排在“主题引入”环节,借此引起学生关注,以便教学切入主题。但是这一环节结束后,那些趣味资料就派不上用场了,与后继环节毫不相干。实际上,这些趣味活动的效能还有进一步开发的空间。借助这些趣味活动不仅可以引入主题情景,还可以达到展示对象国国情文化、辅助讨论、引出词汇、刺激理解力等目的。例如:在练习环节中,以之前出现过的图片或影像情节为题,让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词汇语法,阐述观点或进行讨论,使学生发现自己刚学过的东西立刻就派上了用场,成就感突增;学生一般对影像资料中的人物对白很感兴趣,极力想弄懂那些角色说了些什么,如果其中出现了本课涉及的词汇、句型或语法,那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学生就会十分兴奋,并发现学习最难的语法也毫不枯燥,而像是在解开一个神秘的密码。这么一来也树立了学好外语的信心。
  因此我们在平时备课时,首先应明确本课各环节的主要内容,并将其作为选择资料时的参考条件,尽量选择信息量大、涵义较丰富的资料。在课堂设计上,将知识点的一体性、连续性,课文与语法点的相关性,主题、情景与现实生活的可比性等都尽量集中起来,作为安排课堂流程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练习,依其不同的练习目的、不同的难易程度,划分为课前引导练习与课后强化练习。通过这样的设计,使主题引入、课文理解、知识点讲解、强化练习等各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流畅运行,大大减轻了学生面对一些艰涩难懂的知识时有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
  2.重视训练自学与自我约束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人对一件新事物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对这一事物所抱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先入为主”。作为将学生领进门的“师傅”,教师有责任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一种“原来说外语并不难”的心理暗示,尽量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外语交流环境。
  众所周知,在外语学习中,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以致用”,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用”就是训练加巩固。因为以初学者为对象的教学内容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运用”则必须通过大量、密集的练习,得以巩固。
  对于中国学生,如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比较来看,“说”的能力往往最弱,高中生的“哑巴英语”提供了足够的警示作用,因此大强度的口语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在非外语环境中,要保证实现足够的口语表达训练,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显然是难以做到的。尤其是对于初学者,在基础语音阶段,语音、会话句型等知识必须在强记的基础上通过频繁的重复加以巩固,熟练至烂熟于心的地步。这种重复训练向来就是枯燥乏味的,在监督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初学者便很难单凭自己的意志力长期坚持下去。另外,语音、语调、发音位置、方言影响等诸多细节问题却往往是学生自己发现不了的,单靠自我练习很难判断正误,因而独立学习的效果就会较差,进步偏慢。
  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强制性”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一方面应尽量创造一种鼓励性的、支持性的、不令人紧张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建立学生间的相互约束与监督。关于这一点,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引导学生结成两两伙伴关系。开学一段时间以来,通过相处,学生之间已经有一定的相互了解。在这一基础上,学生之间结成两两伙伴关系。两两伙伴合作的直接目标,或者说初级目标是:完成教师布置的句型替换、编排场景对话、听写等基础练习。经过这种磨合性合作,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养成一种取长补短、彼此帮助、互相监督的学习习惯。两两伙伴合作的高级目标是:训练流畅的日常口语表达能力、外语思维能力及伙伴合作精神。
  其次,在两两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督促学生结成以寝室为单位的学习小组。小组中的每个成员从语音阶段的互纠语音(口音)、语调开始,逐步进入课文分析、课堂专题论述等中高级学习环节,可为日后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主题作业等打下基础。在非外语环境中,大多数人在他人面前进行母语或外语口头表述时,经常会有畏怯、紧张的情绪,由于寝室成员间较为亲密、融洽,因此这种紧张情绪在学习小组中大为减弱了。
  3.坚持对象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相结合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语境里的对象语是被作为外语来学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通过交往而学会外语的机会很少,语言学习必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课堂上为了真正交际的目的而使用对象语越频繁(如用于教课、组织课堂、讨论等),学习者接触到的可听懂的语言输入种类就越多。接触真正鲜活的语言越多,学生收益就越大。
  在课堂上,花多少时间进行正式学习和机械练习,取决于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学生,一般要用正规文法处理大量文字语言信息,因此,正式教授和有控制地学习对象语的结构就显得很有必要。问题是只进行这两类活动还不足以把这些结构存入长期的记忆中,因而有必要从一开始就给学习者提供机会,使其在各种接受语言与产生语言的环境中,尽量把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应用。
  因此,教师让学生进行的语言活动就要有一定的形式和种类的变化,保证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开口,而不单单是教师在独白。教师与学生在教室需要进行的真正交际,应该运用对象语去进行。这包括课堂的管理与组织,如讲课、一般性解释与评论,以及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正常社会交际,如打招呼,谈论日常生活,谈论天气、节假日等。
  同时,在一般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使用对象语授课,包括课堂交流、课文分析、词汇释义等。由于初学者的水平有限,在解释语法重、难点时教师也应使用母语进行到位而透彻的点拨,并在某些情况下引导学生比较对象语、母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性,能培养学生对于构词法、文体学等产生意识。
  3.1做好个别了解与具体指导
  学习目的在一切语言使用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想使语言教学给学生以动力,首先就必须了解他们学习该语言的目的,然后对其作出反应。学生越是感到学习这种语言确有所得,他们的动力就会越大。反之亦然。由此可见,了解每个学生想学到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除学习目的之外,语言学习能力、学习动力与学习态度,以及各个学生的不同的性格和已有的学习习惯在他们身上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教师就有责任了解每个学生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和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给每个学生留有展示自我优势的空间,并使他们都能从中受益。除此之外,教师凭着对每个学生的了解,就能指导他们健全与完善自我学习能力,使他们更积极地适应大学里的学习生活。
  另外,如果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所取得的优秀成绩能够培养他们对对象语语言和文化持肯定态度,并能促进学习过程本身,那么,越是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加快,就越能使他们感到与自己所定的目标和计划越来越近,他们继续提高自己语言学习和理解的水平所需的动力也就越来越大。教师在课下和学生的单独交流中,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以及他们在学习的各方面的进步与退步情况,当然教师应积极表扬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在语言学习上的优点;同时,教师应想法设法指出退步学生的问题所在,并表示关心,引导学生倾诉在摸索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给予方向性建议和具体指导。当落后的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任何一点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时,就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共同基础上,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和弱点,教师可以分别通过谈话、专项练习等形式给予个别指导,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问题,发现自身的优点,早日树立正确健康的学习态度,使他或她尽快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3.2在严格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大学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调查研究的能力。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高校外语教师的责任就不能局限于传授外语知识,而是要通过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培养学生树立严谨踏实的学风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大一新生在两个月前是中学生,他们习惯于中学里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他们刚刚经历了高考,暂时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又不了解大学的教学模式;他们甚至面对这种高校所特有的所谓的完全的自由时,会无所适从。新生的这些特点更明确地提醒了我们:作为基础课程教师,除教授专业知识之外,我们还负有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基于上述新生的特点,放任自流显然不是现阶段培养新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先通过全方面的严格要求给学生立下“规矩”,引导学生走上正确、严谨、踏实的学习道路,之后才会有放开学生手脚、鼓励自由发展的基础与空间。
  首先,教师要严格控制学习流程,强调每一个学习步骤的必要性,提倡计划性学习。对于思想还未成熟的新生来说,他们流失一种观念较容易,然而建立一种良好的新观念,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的基础阶段,教师应意识到:新生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专业学习方法上也同样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课时一般是较为固定的,课程依章节循序渐进,每课、每章节的学习流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留心我们对教学流程和课堂流程的安排。比如,基本的课堂流程是:主题引入――生词学习――课文阅读理解――课文讲解――语法词汇等知识点讲解――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基本的教学流程为:搜集有关本课主题的国情资料、两国比较――课堂教学――各项作业――复习巩固语法词汇――口语操练――测试反馈。几个循环下来,教师便可将其中某个环节作为任务布置下去,将准备、编排、课堂讲授等一系列工作都交由学生完成。他们可以采取独立、两人合作或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教师只提供纲领性指导与辅助。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多组学生讲授,请学生自己参与评判。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就会熟悉本课程的学习流程,这时教师就没必要再提醒学生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安排,而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检测和督促学生进行自觉学习,逐步放手。
  其次,教师要做好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想培养出具有严谨踏实学风的学生,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有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师。教师不仅在教学工作中应规范、负责,而且应不断扩展专业知识,谦虚认真,力求语言纯正、准确。哪怕是最细枝末节的语言现象,只要是自己不能确定答案的问题,就绝不放过,教师应通过查阅资料、与外教讨论等多种方式寻求正确的解答。
  3.3实战式操练与格式化练习相统一
  世界上大部分学习外语的人都要通过某种考试,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语言测试强烈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只测验语法与词汇,学生就集中精力于语法和词汇。反过来,如果测试要求学生表现出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就会拿出一部分时间来练习语言运用。那么,保证学生重视言语交际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语言练习与测试中增加言语交际项目。
  当然,学生应先掌握基础知识:语法和词汇。然后,把这些基础知识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进行大量的训练,但这种训练最好是自由而有控制。这样使所学的基础知识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地重复出现,直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准确、流畅与得体对于语言表达都是重要的,因而在练习中都应受到重视与强调。对于外语初学者来说,我们一般要求先强调准确性,再考虑得体性与流畅程度。
  在格式化练习中,学生被要求能够理解和产生正确的句子,能够在各种转化与操作练习中,始终用某种结构产生正确的句子。格式化练习大都是有控制的,如替换练习、句型转换、背诵对话等。
  实战式操练强调培养学生运用对象语时的流利程度与得体性,因此练习的主题和情景未必完全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但都应与学生将来的需要有关。口头操练中出现一些错误则是正常的,教师对语言的控制程度应以操练方式的不同而变化。
  总之,教师在抓紧基础知识讲授的同时,应以大量、不同形式的练习为补充,充分重视格式化练习与实战式操练对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灵活、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安排上,从巩固新知识点的角度来讲,教师应本着“格式化练习先行,实战式操练紧跟”的原则进行训练;从完整的课堂流程来看,应将其合理地穿插、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使其相互配合,松弛有度。
  以上是我在外语基础教学方面所作的粗浅探讨和教学心得,尝试成文。在与学生的教学交流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不应是台上主角,而应是台前导演、幕后指挥;学生不应是台下观众,而应是各展所长的舞者。教师有责任巧妙地引导、协助学生登上属于他们的舞台。
  同时,希望各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及同行对于文中不妥之处给与批评指正,并就此类问题进行广泛交流与讨论,使我们的基础外语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英]马丁・韦德尔著.刘润清译.外语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德语组.中国德语教学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课题:《德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编号:06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