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喻 兰 黄 景

  摘 要: 二语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密切,经过近40 年的发展和演变,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语言教学注入了许多新理念,引发了许多新教学法。二语习得有其自身的规律,语言教学应遵循这一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二语习得 外语教学 运用
  
  1.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语法翻译法。由于语法有普遍化的特点,语法规则的学习一直被看作是减轻记忆负担的手段,语法的学习也自然成为外语教学的重点。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面前:语法知识只是一种结构,是语言的骨干框架。因此,这种以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很容易造成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只有骨架,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局面。这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样一来,本来学习语言结构、规则是为了减轻负担,而实际上却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缺陷。
  因此,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英语语法时,甚至有的学生能够背诵其规则之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却不能用英语来回答教师的提问,也不能用英语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更不用说用英语与他人口头交流,或用英语写学术论文了。
  儿童学习母语非常迅速却费力很少。儿童最初的语言习得常常是在完全没有正式、明确讲授下进行的。儿童听到的话语通常并不是他正在试图获得的典型、标准的语言系统,而他却能够输出圆满完整的语言系统。研究者们发现,幼儿掌握母语的过程很像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幼儿无须任何外在力量,无任何有意识的学习便可以顺利地掌握母语。为此许多语言学家对母语的习得过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希望将其中的某些因素借鉴于外语学习,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
  
  2.关于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约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密切,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Ellis(1997)曾把两者关系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和近期。“早期研究”指到70年代末期为止的研究成果及实验项目。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早期研究是以教学为动机的,目的是为语言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者都是语言教师。但早期二语习得研究与之前的语言教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的重点已经从教学方法转向学习的语言和学习者本身。
  80年代开始,二语习得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从过去作为教学研究的附属品而发展为一门不再直接研究教学实际问题的、独立的学科。研究者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初始阶段的研究者多为语言教师,而后期的研究者却主要为大学里的学术研究人员;研究领域从语言范畴扩展到许多相关学科;研究内容涉及语言学习者的内在特征,语言学习者的外在表现及语言学习环境。此时二语习得的研究虽不能为语言教学提供直接可资借鉴的便于操作的成果,但是能加深我们对学习活动及教学活动的理解,对语言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语言教学改革研究需要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使大纲和学习策略的制定符合人类语言学习规则,因此才能加速语言习得进程,正如语言学家McLaughlin(1987)所说的:“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充分了解有助于语言教学。”
  
  3.二语习得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3.1外语教学中可借鉴的二语习得理论
  3.1.1输入理论
  输入是指学习者在所处环境中接收到的语言信息。这种信息是学习者可理解或不可理解的。Krashen(1982)指出,当学习者接收到比已知语言知识略深一些,并能悟出其意义的语言信息输入时,“习得”就此产生。Krashen将这种输入理论表达为“i+1”,“i”指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1”指当前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状态之间的间隔距离。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作用,即要符合“i+1”的要求。按照这一假设,在语言教学中,学习者在运用新习得的语言时,需置身于可理解语言信息输入和反馈的学习环境之中。
  3.1.2吸收理论
  Ellis(1994)把学习者暂时记入大脑的那部分输入称为“吸收”。吸收最终可能被容纳到学习者的语言中,成为长期记忆的一部分。然而,学习者不能处理所有接收到的输入。那么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就是要了解学习者如何处理接收到的输入,以及加快这种程序需要何种输入。
  3.1.3输出理论
  “输出”是与“输入”相关的一个概念。学习者需要运用他们已获得的所有语言资源,练习发出“可理解输出”。在二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是互动,互动强调语言环境和学习者的内部机制在语言习得时的共同作用。学生集中注意力收集和接收听与说双边都同样感兴趣的信息,就能获得运用语言的技能。互动要求教师退到后台,给予学习者练习目的语及“商讨”新输入的机会,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对听到的语言与其理解水平相适应,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3.2我国外语教学方法改进的方向
  3.2.1提高输入的数量与质量
  根据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导致语言习得的关键。也就是说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从目前的语言水平“i”,通过包括“i+1”的语言输入,才能达到“i+1”的水平。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能否做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关系到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要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还必须在增加语言输入量上下功夫。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大量增加学生课外听和读的数量。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提高输入的质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调控语言输入的难度,内容应选择“真实语言材料”,提供适量的语言信息和语言知识,充分利用学生本身已有的语言能力,有效地推导有关联的意义,达到正确地理解。
  3.2.2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学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心理的内在发展和他们的心智能力,而不是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主张的那样是客观刺激和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宣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英语作为工具获取信息的实用性,对学生加强学习动机教育,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3.2.3明确教师作用与位置
  二语习得将语言学习看作是创造性建设过程,同时将错误看作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积极的一部分。二语习得研究对某些错误进行了分类、定性,这对教师决定错误的性质、类型、对策以及对学习者所采取的态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源泉和导师,教师的作用也不仅仅是管理学生和评判他们的学习,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课堂活动的协商者、参与者、合作者及心理支持者。教师通过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必要的学习策略而达到加速学生学习进程的作用。
  
  4.结语
  二语习得理论,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很有启发,为改进二语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我们应根据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汲取这些理论的有益成分,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我国的外语教学效率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学到真正用于交际的活的外语。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U,1985.
  [2]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UP,1994.
  [3]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UP,1997.
  [4]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5]McLaughlin,B.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87.
  [6]向前进.二语习得主流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