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菊芳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的过程。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而构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实现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从教参中得来的知识,自己很少主动参与实践,老师的阅读感悟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学生自己的意见和理解得不到展现,据我们调查统计,90%的初中生反映没有或很少经历自主学习方式,57%的初中生没有或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的机会。这种现状促使我们在个性化阅读领域进行一些可行的探索。
  要想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教师应首先明确个性化阅读的内涵。我们认为:个性化阅读是在遵循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某个角度或多个角度探究的过程。
  个性化阅读的提出有其自身的理论依据。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书中指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指明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和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们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给学生独立阅读的时空,让学生独立感悟文本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可以包办代替,我们往往会因为课时紧,任务重,学生能力差等原因以讲代读,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生永远不会自己阅读,更不要奢望他们会有自己的见解。于是,实施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众人的呼唤。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自品尝。”其实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存在让学生“吃别人嚼过的馍”的问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完全是教师从教参上得来的,也就是说:学生自己没有感悟,没有独立阅读,只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自己的看法、观点得不到展现,所以他们不可能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容、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进作者,与之对话,从而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最终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阅读课。
  2.给学生适当阅读方法的指导,保障个性化阅读的质量
  “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延伸”,教师应善于引导、揭示规律,教给方法,让学生学好“一隅”,然后放手让学生由“一”中所展示的规律方法,获得启迪,去独立地“反三”,以促使学生的学法形成迁移,比如记叙性文章的阅读,可以指导学生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略读,掌握字词了解大意;第二步,细读,确定重点,理清层次;第三步,精读,归纳主题,体会特点。运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同类文章会得到很好的效果,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渔”。
  3.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
  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体验,但这种阅读不是强加给学生的,应该是学生积极自愿地参与。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们在阅读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象和思考,因此,我们提出了“以目标为核心,以学法为线索,以活动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以“活动为手段”就是在阅读课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角色演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探究发现活动,情景剧展现活动,实践示范活动,等等。开展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例如在教学《吆喝》一文时,很多同学对什么是吆喝,尤其是老北京的吆喝声感到陌生,所以在上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搜集关于吆喝声的资料,然后模仿这些吆喝声并展示,上课时同学们对他们搜集的吆喝声进行了实践示范,这样大家对吆喝有了初步的感知,体会了老北京的语言特色,然后找同学对文中的吆喝声进行展示,如卖硬面饽饽的、卖馄饨的、行乞的等。这些活动大家都非常积极,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激发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课上开展活动绝不是为了追求热闹、翻新,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至动心,让他们在亲历亲为中去揣摩语言魅力,同时也为学生的阅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
  4.教师适当点拨、正确引导,确保个性化阅读中的正确价值取向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个维度的统一,其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提高到了非常重要地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和知识层次的不同,对于同一篇文章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会出现过于偏激的看法和言论。这时候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他的看法和观点未必正确。所以老师应正确把关,然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有时教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问题,为了追求阅读创新和凸显阅读的个性化,淡化了材料本身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曲解和偏离了阅读内容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迷失,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中心是:本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毫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对于这一观点,我让学生联系实际发表看法,有的学生就发表了非常深刻和尖锐的看法: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尤其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现在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也有这种蔑视亲情、看重金钱的现象,比如不赡养老人,见死不救,怎么能说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有这种现象呢?这时,我不是简单地加以否定,更没有肯定,而是正确引导,不因为创新而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正确的情感态度。我这样引导:不错,你说的这种现象确有发生,但你更应看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是看重亲情、看重友谊,在别人危难面前勇于伸身援助的。这正如毛泽东经常说的:我们看问题应该看是一个指头还是九个指头,也就是主流和支流问题。我们国家的主流是重视亲情、友情和同胞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08年的那场地震,如果不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那些受灾地区不会在很短时间内重建家园,这正是我们民族情的体现,而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正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说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完全没有人间的亲情。这样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驶入正确的价值轨道。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提倡多角度阅读或有创新阅读是正确的,但基本的是非观和道德标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背离方向,我们所弘扬的主流思想不能被削弱。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但是,阅读教学要从传统的分析型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仍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商务印书馆,1989.
  [2]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3]时晓玲.教师是精神生命的创造者.中国教育报,2002-6-25.
  [4]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7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