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社会热点,激活数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群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依照这一理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重大的社会时事,用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引入课堂。
  初中学生已步入少年时期,他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不亚于成人。教师适时合理地搜集一些时事,用数学的眼光加以整理,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1.给教材中已有的数学问题赋予现实意义。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平移”一课时,一位教师做了如下的设计:同学们,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创造了51枚金牌的骄人成绩。当我们听到国歌51次奏响、国旗51次升起的时候,我们感到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同学们,当你目睹国旗冉冉升起时,是否用数学的眼光思考过一个问题:亚军、季军的国旗与作为冠军的中国国旗上升的高度是否一样呢?中国国旗上的每一颗五角星、每一个点是否上升了相同的高度呢?此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国旗升起时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学生在再次为祖国自豪的同时,运用数学方法对国旗的升起过程进行了再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国旗抽象成为一个矩形,让学生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平移操作,经过分析、归纳和讨论,得出图形平移的一般规律。
  2.从重大时事中挖掘整理出数学问题。
  例如,一位教师很好地抓住一则重大时事新闻:“1998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峰顺利通过三峡大坝,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初显成效。”挖掘整理出了“有理数乘法”一节的学习素材:同学们,三峡工程天下壮,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三峡工程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发电功能外,对于长江防洪也有着难于替代的巨大作用。据资料介绍到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建成后,长江的最险地段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在不需要再投入的前提下,可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2010年9月8日,长江迎来1998年以后的最大一次洪峰,三峡工程仅靠左岸的大坝和右岸的碾轧混凝土围院,就为长江下中游的防洪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悉,当得知四川将大面积普降暴雨的预报之后,为抵御洪峰,三峡大坝从9月5日开始开闸泄水,从135米的设计坝前水位,按每天下降0.4米的速度连续开闸3天,到9月7日,坝前水位达到了多少米?然而由于本次洪峰异常凶猛,9月8日,当最大洪峰逐渐到达时,一天时间便使坝前水位回到135米。为减小下游压力,三峡工程专家经过论证,决定继续抬高坝前水位以抵御洪峰,从9月8日起坝前水位每天抬高0.3米,到9月11日坝前水位达到了多少米?同时,教学中辅以多媒体演示水位的变化过程,并让学生推算每天的水位情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讨论、归纳出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二、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用学生已知的学科知识激活课堂。
  高中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注意了解学生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背景,注重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是挖掘数学学习素材的又一重要策略。
  1.发掘学生具备的文学艺术资源,创设数学课堂情境。
  例如,让学生吟诵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如诗般的意境中引入“从不同的方向看”的教学,便是书中已经给出的学习素材;“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在优美的旋律中,“字母能够表示什么?”的教学开始了;选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电视、电影片段,创设动人的学习情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利用学生掌握的各学科知识,丰富数学课堂的学习素材。
  例如,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速度公式S=Vt,密度公式G=ρv,欧姆定律U=IR等物理知识,让学生学习正比例函数的素材,感受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广泛适用性;又如,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微机操作知识。一位教师在学习“简单的平移作图”一节时,便做了如下的设计:同学们,你们学习微机后一定会操作了,有哪个同学能在我们的多媒体投影上展示几个带有阴影的立体艺术字?学生跃跃欲试。很快有同学上前打出了几个漂亮的大字。这时教师说:“我们今天不是研究如何打出这样的字,而是要用数学的眼光研究这样的字是怎样形成的?”这时,学生开始交头接耳讨论开了,且已有学生能用平移的思想解释字的构成了。接着教师展示了立体字“A”形成过程的课件,要求学生经过讨论用平移的思想找出其画法。学生情绪异常高涨,通过分组交流很快解决了问题。
  三、关注学生的经验积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激活课堂。
  少年时代的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积累了相当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极少或不可能经常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教师注意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上至少要几个钉子?人们为什么不惜踏坏花草而不愿从花坛的边沿走路?公路上的里程碑只用一个数字,而电影院的座位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等等。只要教师留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比比皆是。
  2.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让学生在房屋建造前运用几何知识参与设计;让学生开展市场调查,评价一些商店的促销策略是否合理;让学生参与某些小土建工程的测量,等等。只要教师组织有力,不仅学生会在这些活动中受益匪浅,或许学生还能真正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总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新课程理念,而且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有效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各种情境创设的效度,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更好地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