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课堂教学中中英文化融合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宝田

  摘要: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因此也离不开文化意识的融合。本文分析了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差异的现状和课堂教堂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提出了培养跨文化融合意识应遵循的原则和所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化差异;文化融合;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47-02
  
  一、课堂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分析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1. 称呼语。在汉语中我们一般用“姓 + 头衔/职务”的称呼方式,如“王院长”“马经理”;但在英语中,对中小学教师通常的称呼方法是:Mr./Ms.+姓,所以我们可以称呼“张老师”为Mr./Ms. Zhang.
  2. 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3. 介绍
  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二)生活习性文化方面的差异
  1. 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避免去问以下这些问题: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等等。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 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私事”问题, 而他们很重视 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
  2. 道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 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 称赞与谦虚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称赞和夸奖时,总是客气地说“我不行”“我还差得很远”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鼓励和称赞,并用“Thank you.”来回答。
  (三)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
  1. 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打电话的对话,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 you for 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却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
  2. 社交礼节(Social contact formality)。以please(“请”)为例。在某些场所我们不宜用 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美国人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学生常用You go first,这也是不恰当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please。
  (四)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 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跨文化融合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一)真实实用原则
  真实实用原则就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与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英汉文化融合意识的培养和英语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二)比较融合原则
  比较融合原则就是通过比较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用融合的方式把文化融合意识教育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全部系统地融入英语教学之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运用英语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英汉文化融合意识教育。
  (三)参与体验原则
  参与体验原则就是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际,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交流体验中感知英语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谨慎的跨文化交际态度。

  三、课堂教学中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培养的策略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一) 比较法
  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 较。如:
  A:Hello,you look tired today.
  B:Yes,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 if you can.
  这样表示关心的建议在中国比较普遍,但根据英文习惯,A只须说 “ I do hope you’11 be feeling better soon” 或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这类肤浅的说法以表示关心。反之,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除非双方是父母子女关系(潘昌森译,1987)。
  (二)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影视作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有什么节日,怎样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有时可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以及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从中了解文化。
  (三)阅读文学作品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四)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例如,英国和其它西方国家信奉基督教,因此,英语中出现的大量的隐喻与基督教有关,“shepherd”, “the morning star”, “son of man” 都可以用来指代耶稣。教师可以使用这样的例子引入文化背景和增加学生的文化意识。
  (五)角色表演
  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话后.学生按照角色,进行模仿角色表演。初时可跟课文一样,待熟练后,可以表演进其它东西和回敬各种赞美的话语。
  (六)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形式更是多样化了,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歌曲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人们的喜怒哀乐,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演剧。从演剧的反复排练中切身地体会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也可以搞化装晚会,使学生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既要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实际交际能力。而培养交际能力,离不开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是培养语言得体性的重要前提。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
  [4] 王春晖,《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2001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