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毅

  目前,我国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不仅在教育观念、教材编排、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做了重大调整,而且也猛烈地冲击着当前的课堂教学及教学方式,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品德课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只有抓住思想政治课的这些变化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才能顺应时代发展与要求。因此,如何理解、把握思想品德课的变化特点,成为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新教材发生的变化,就谈谈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吧。
  (1)教材名称的变化。新教材的名称由原来的《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这说明新教材在知识框架上更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内容有机整合,通过生活模块的方式,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变化。从内容上看,有两点变化:①新教材力改老教材概念多、理论深的弊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体会;②新教材淡化了学科倾向,成为多种学科知识综合的载体,这也成为新教材打破旧教材的一个突破口。
  从教学目标上看,新教材有总目标,有七个分类目标。但这些目标不是具体规定在某一课,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特点,灵活选择。新课标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由选择每一课的落脚点,这就使教材的弹性很大,教师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
  (3)教师在教学中地位的变化。现代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载体,更是引领学生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创造者。因此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其地位和学生是平等的,双方应在友好、亲切、平等的交流中,共同探讨知识,这样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学生是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只有在地位平等的交流中才能显现出来。例如,我上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二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在处理“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这个知识点时,没有采用开门见山直接提出的方法,而是启发学生思考:“世界上有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结果同学们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各执己见顿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一位同学说:“双胞胎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但通过克隆技术可以有一模一样的人。”话刚说完,另一位同学已大声地反驳到:“不对,人的外表可以克隆,但人的思想、人的个性是无法克隆的,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我所没有料想到的,备课时,我完全忽略了克隆这一现象,而我的学生想的比我更宽更广,这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思维活跃,老师未必就强过学生。因此,老师要彻底改变高高在上的旧式教育观念,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
  (4)评价方式的变化。学生学得怎么样,自然需要教师作一番评价,如果简单地以一份试卷作为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是不客观的,那么教师究竟应当考查什么,怎样考查呢?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只看分数,只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注重他们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他们的发展差异,因此教师考查的是:①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马家爵的悲剧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评价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采用考试、与学生交谈、撰写成长记录、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制定项目评价表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力求不单一,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成绩优秀的学生未必面面都好,成绩差的学生并非样样不足,只有多方面考查,评价才能更客观、更全面。
  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教学变革与创新,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权威者角色,一切陈腐、过时的旧教育理念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只要我们锐意进取,坚持不断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们就一定能找到适合新教材变化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使思想品德课越上越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6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