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厚云

  学生厌学,是对学习产生厌倦有辍学或逃学等不愿继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态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每一位学生,那些对学习厌倦的学生,教师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而不是对他们置之不理。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引导得好,他们是可塑之才,成为国家的栋梁;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可能不但不奉献社会,甚至会贻害社会。因此绝不放弃这些厌学的学生。我们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尚不丰富,应该对学习如饥似渴,且有很强的求知欲,这才适合学生的发展年龄。可恰恰相反,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排斥学习,什么原因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如此的态度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本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然而有的父母并不这样看的,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这里,由于种种原因,父母离异,有的对孩子就不管了,认为把孩子判给对方就是对方的事,不尽自己的抚养义务,甚至连对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抚养都不承担,更别说对孩子进行义务教育了。导致孩子如同孤儿。有的父母则双双出外务工,使这些孩子变成留守儿童,有的父母外出挣钱,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六、七十的爷爷、奶奶来对孩子进行监护。这些老人都尚且需要人来赡养,又如何来监护留守儿童呢?即使他们想要去对孩子进行监护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有的父母认为只要能有钱给孩子用就行了,但孩子在极需要得到父母呵护的时候,钱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倒是对孩子的教育变成了一个盲点,这是得不偿失的。有的父母在家,可为孩子营造的学习环境却很不理想,认为自己没多少文化一样生活很好,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开始作祟,学生开始不好好读书……这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也可说是孩子产生厌学的一个导因。第二,学校原因。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对学生进行直接教育教学的是科任老师。可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一教就懂,越学兴趣越浓;有的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的基础较差,老师上课时听不懂,听不懂就不想学,课后更不愿去学,让自己非常被动。如果调整不好,久而久之,就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倦情绪。至于教师,刚开始会有耐心劝学,可劝的结果是学生仍旧“麻木不仁”,有的教师也想借助家长合力教育好孩子,可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学生是教师的事;而教师则认为:作为家长都不管,教师也不管……这样不自觉地把孩子推到了无人关注的角落,孩子的自控力差,如此刚有可能会让孩子们做出一些学校和家长都不愿看到的事来。第三,社会原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总在不自觉的侵蚀学生的成长,如一些赌博行为。
  针对学生厌学的种种原因,在此应施以以下对策:①多关心厌学的学生。学生厌学,老师无奈,学生更无奈。教师应在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多倾斜。尽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多学生可能进不了大学,但学生不能不学习。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热爱学习。②尊重学生。“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尊重以下六种学生:一是.尊重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二是.尊重成绩不良的学生;三是.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四是.尊重有过错的学生;五是.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六是.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就不能在语言上伤害学生。不能因学生厌学,成绩不好……而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因为不懂,他们来到了课堂,教师就该对他们尊重,不能对他们出言不逊。③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多接近学生,让学生能够亲其师而信其道。“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在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中使自己的人格。品质也受到熏染。④多赞赏学生任何学生他们都有他的闪光点,教师就得善于去多挖掘,多捕捉。笔者班有位学生,上学期与这学期简直判若两人,以前总是旷课,成绩不理想。教师经常找他谈心,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且发现了他的进步并及时的表扬,现在的他比以前爱好学习了!第一次的月考语文成绩还跻身班上的前几名。诚如裴多菲所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诚美的眼睛。”而在这想把它变动: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优点,而是缺少了一双双发现他们优点的眼睛。他们可能对书本知识少那短暂的热爱,但我们不能说这些学生是没有希望的。⑤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不学习而对学生不管。作为老师,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他们。“在平等中培养平等”,“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虽然,想要一下转变厌学的学生的态度是有难度的,仅凭教师的力量也是不够的,厌学的学生需要得到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合力关注。只有这样,厌学的学生才会得到健康的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6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