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克锋

  摘 要: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体现在:监护现状堪忧;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亲情饥饿”;监督弱化,学校教育软弱无力。针对现状,有必要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养责任;其次,学校应加强管理,倾注关爱;最后,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现状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广大农村应运而生,成了这个时代的产物。特别是近几年来,其数量猛增,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过两千万,并有逐年上升趋势。由于他们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生活和教育状况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监护者管教方式存在漏洞,溺爱现象比较严重。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第二种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孩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同时上代监护也大多采用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使儿童较为任性。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亲情饥饿”。
  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他们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还有些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因而在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3.监督弱化,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又有教师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高低的状况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对后进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后进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犯了错误学校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养责任。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误区,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其实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这样才不至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外出务工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和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还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应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3.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到最低。
  我想,如果全社会都关爱留守儿童,真正构建起三结合网络,并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措施,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就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