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追寻诗意课堂,尽享心灵成长的愉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国香

  摘 要: 对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而言,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语文课应该充满诗意、充满灵气。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在诗意氛围中营造课堂诗境,在文本对话中激发课堂诗情,在人文评价中谱写课堂诗意,在自我创作中提升课堂诗趣,最终让学习成为享受,让课堂成为家园。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诗意课堂 五个方面
  
  李吉林在《是教师,也是诗人》一文中这样写道:“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指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
  这些文字让我对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与追求――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反观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插秧式”教学的课堂不是诗意的课堂,因为它要求整齐划一,在维护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课堂秩序的同时,约束和限制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灵性。“填鸭式”教学的课堂不是诗意的课堂,因为它只突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发不了学生感受知识魅力和价值的欲望。“标准化”教学的课堂不是诗意的课堂,因为它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长期以来,我们更看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存在。其实语文不仅是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应该充满诗意、充满灵气。
  那么,怎样才能进行诗意的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在不断学习中提高教师魅力
  1.个人素养要像诗人一样宽广丰厚。
  诗人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形成一定是经过文化的长久熏陶的结果。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一些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备好课外,几乎不再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应有过程与方法,更应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建立起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相互支撑的多层复合、不断更新的合理的知识系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妙语连珠、游刃有余。
  2.课堂语言要像诗人一般生动隽永。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艺术享受;她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好的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
  3.课堂节奏要讲究诗一般的节奏美。
  诗是特别讲究韵律和节奏的。语文教学要讲究韵律和节奏,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具体到一节课的安排上:有时要“动”,讨论、问答、朗读、争辩等,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兴奋状态;有时要“静”,听讲、思考、默读、自省等,以保持教学刺激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有时要“快”,在非难点和学生已知处要快,不能拖沓,否则会使学生厌倦;有时要“慢”,在重点、难点处给学生充足的吸收消化时间。
  二、在诗意氛围中营造课堂诗境
  营造诗意教学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活动场所,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愉快、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如课文《识字5》:“沙滩贝壳脚丫/海风海鸥浪花/珍珠鱼虾海带/港湾渔船晚霞”。教学时我播放了有关大海的课件,让孩子们边看美丽的大海晚景图,边配以《渔舟唱晚》的音乐,我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那美丽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大海:“夕阳西下,孩子们光着小脚丫,欢笑着涌向软绵绵的沙滩,时而尽情地奔跑,时而捡起一颗颗美丽的贝壳。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鸥快乐地鸣叫着,大海高兴极了,捧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把它送给黄昏。渔船满载着珍珠、鱼虾和海带,停泊在宁静的港湾,只留下远处天边,一抹绚丽的晚霞……”优美的语言,多媒体出示的意境,课堂像水墨画一样充满意蕴,像散文诗一样灵动优美,让学生在诗意的教学情境中一起享受着语言文字的精彩与美妙,激发起学习新知的欲望。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除了运用导语引入氛围外,还包括使用多媒体配合营造诗意情境,让学生表演感受课文氛围,主体的语言描述表达氛围等内容。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营造多种氛围,极大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知、情、意等各种因素,从而提高主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在文本对话中激发课堂诗情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诗意课堂中,怎样引领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又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让师生的思想时而在文本中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感悟、品味、想象,与文本进行诗意对话。
  春光明媚的语文课堂上,我和学生们吟咏着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志南的《绝句》这两首咏春的千古名诗,真是如沐春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多么绝妙的诗句。“‘杏花雨’作何理解呢?”顷刻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片刻后,一学生从容答道:“‘杏花雨’就是清明时节,杏花开放时下的雨。”又一学生答道:“在和风细雨中,开得早的杏花散落,在空中曼舞,如同下着一场花瓣雨,当然就是‘杏花雨’了。”多么奇妙的感悟,多么独特的理解。学完两首古诗后,我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编辑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两首古诗安排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话音刚落,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七嘴八舌议论起来:“那是因为这两首都是描写春景的古诗,而现在又正值春天……”“看来,大家已经发现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了。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教室里起先是一片静默,接着便炸开了锅。“老师,我发现叶绍翁写的是晴天,志南和尚写的是雨天。”“老师,我发现叶绍翁是去游园,而志南和尚游的是整个大自然。”“老师,我还发现叶绍翁是走着去的,志南和尚是坐船、拄着拐杖去的。”……此时的课堂,思维的火花在碰撞,智慧的声音在流淌。
  这也许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诗意语文”的境界。是的,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尊重学生精神诉求的语文。文本是作者心灵自由的产物,也是学生情感的生发源。诗意语文要让孩子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感悟、去品味、去想象,从而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心灵世界,让两种生命息息相通。
  2.重组创造,与文本进行诗意对话。
  每次备课时,我都在思索:教材中那一句句浸满着情与爱的字符,一个个如诗般温馨美丽的故事,在我营造诗意课堂时,将以怎样的方式流淌进现在孩子的心灵,以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呢?我该怎样创造性地解读和运用文本呢?带着这样的思索,我在执教《白鹭》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将原文中描写白鹭外形美的一段话一字不漏地改用诗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那雪白的蓑毛?摇?摇 ?摇?摇?摇?摇?摇增一点儿则嫌长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摇?摇 ?摇减一点儿则嫌短
  那铁色的长喙?摇?摇?摇?摇?摇?摇 ?摇素一点儿则嫌白
  那青色的脚?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深一点儿则嫌黑
  将呈现方式变成了诗,又配上了优美的乐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很快地从多种方式的朗读中感受到文中蕴涵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境,白鹭外形的美丽和诗意早已植入了孩子的心灵。
  四、在人文评价中谱写课堂诗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里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往大里说,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更要探索出基于学生发展理念基础上的评价风格――人文评价。
  1.赞美激励――升华学习情感。
  朗读评价是最常见的,在课堂中,许多老师在学生朗读后,往往以“你读得真好!”“读得真美!”等评价一概而论。朗读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深入文本,对文本感悟进行诗意、人文的评价。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当学生把泗水河畔的美景读得有点味道时,我这样评价他:“你已经把我们带到泗水河边了,谁能再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泗水河边的美景?”学生们朗读的兴致大增,高举小手喊着:“我读,我读!”当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时,我给予真诚的夸奖:“非常感谢你把我们带进了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中。”这样诗意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朗读的方向,而且升华了朗读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情意和激励的课堂。“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是老师的知音。”“你有一双慧眼。”“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些赞美如溪水潺潺,在课堂上如诗般流淌……
  2.点石成金――错误也是资源。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课堂教学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信息、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人文诗意地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校的一位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这个学生把“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读成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有学生马上指出了他的错误,因为有许多老师在听课,那位学生有点脸红了。这时,该老师灵机一动,不失时机地生成了因人文评价而引出的一个诗意片段。
  师:老师猜想你把“冒”读成“长”,肯定有原因,你愿意告诉大家吗?
  生:(点点头)我们平时都是讲植物长出来,我是习惯成自然了。
  师:是啊!你的习惯成自然传递给了我们一个信息――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冒”而不用“长”,请大家想一想。
  生:“冒”字可以让我们感觉到荷花是精神抖擞、生机勃勃地生长着的,比“长”字更有活力。
  师:(含笑)太好了,一个“冒”字,不但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一字之差,但蕴含的意韵却不相同,我们读书可得细心、正确哟。(那位学生一个劲地点头,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在自我创作中提升课堂诗趣
  诗意的语文还应重视课外练习的设计,应以课文内容为引线,联系实际,进行拓展,引发学生对相关人、事的联想,升华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感受。
  教完《秋天到》一首短诗后,我让学生学着创作儿童诗,没想到学生的潜力是那么大,课上涌现出了不少“小诗人”,以下摘录两首:
  秋天到,秋天到,秋天景色真正好。桂花阵阵香,菊花朵朵俏。枫叶红似火,大雁飞得高。
  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味道真奇妙。苹果脆,柿子甜,甜里带涩是菱角。梨儿香,桔子酸,酸中带甜是葡萄……
  再如学完《狐狸和乌鸦》一文,我让学生续编故事,想象狐狸又叼着肉和乌鸦再次相见的情景,孩子们想象力之丰富令人惊讶:有的想象狐狸虽然挡住了“甜言蜜语”的诱骗,却未能逃脱“污言秽语”的攻击,最终狐狸再次得逞;有的想象智慧的乌鸦叼着肉引着狐狸往前飞,狐狸只顾盯着肉,结果一头栽进了河里……
  真正的语文课堂,学生焕发着生命赋予他们的迷人光彩,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有学生们的诗意栖息,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美妙声音。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写道:“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师生,若能时时、处处感受到课堂中的趣意和美的存在,便会成为诗意的存在者。追求诗意课堂,让学习成为享受,让课堂成为家园――这种诗意地栖居正是语文教学的倾心追求和殷切召唤。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2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