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途径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冷英

  摘 要: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制约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因素,提高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目前地方工科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入选“卓越计划”的地方工科院校应根据主、客观方面的实际情况,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卓越工程师”。
  关键词: 地方工科院校 “卓越工程师” 实施“卓越计划”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中国现有工程师215万人,大学生中有35%学工科――无论是“现役”还是“后备”工程师的数量都居世界第一。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是我国工程人才的现状。强国必先强教,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从工科生中选拔真正的“工程生”,打造中国的“卓越工程师”,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实施“卓越计划”,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大战略机遇。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应从哪些方面推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选定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既有“985”高校,又有“211”高校,还有一批普通地方工科院校,在综合实力、科研实力、人才培养上各有侧重。一般工科院校主要培养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工作的工程型人才,因此就“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地方工科院校更适合实行本科“3+1”模式。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所学知识以专业、实用为特点,围绕实践环节这一中心,以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用3年左右时间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另外1年时间进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地方工科院校以依托本地区实际的工程实践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实现未来卓越工程师的精细培养。
  二、走产学研合作道路
  世界上最早的校企合作教育源于英国,最受推崇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德国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工程教育强调与企业的结合,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这对我国当前的工程教育改革很有启发。
  (一)与企业联动,转变观念是重点。
  创新工程教育观念是高校构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先导[1]。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创新氛围不浓的现象。许多实践性课程如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由于受固有教育观念的束缚,与设计和生产实际脱节。另外,仪器和设备有限、陈旧,不足以反映最新的科技需求,这种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极弱。确立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观念极为重要。高校要想方设法使企业感受到合作办学的好处,吸引优秀企业参与到“卓越计划”中来。实际上,“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卓越工程师”的角色转变,也有助于用人单位找到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
  (二)企业学习阶段至关重要。
  在工程人才培养中,要求1/3以上的课程或培养环节在现场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地方工科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这种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案例的教学,变“先学习后实践”为“边学习边实践”和“边实践边学习”,变“死学活用”为“活学活用”,教学内容和方式生动鲜活,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实现技术创新。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实现从工科普通大学生向卓越工程师的转变。
  三、人文与科学并存,个性与道德并重
  相比于文科学生,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有所欠缺。因此,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非常必要。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
  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工科大学生塑造健康活泼的人格,拓宽知识面,提高立体思维能力,进一步拓展和升华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研究领域上取得质的突破[4]。在前期学习中,确立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原则。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优良的校风,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卓越工程师创造条件。
  (二)个性培养与职业道德并重。
  加强人文教育的同时,高校还要与企业一起加强工程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基础理论教学,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要注重实践育人,企业要在学生进企业学习期间实施企业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海尔集团倡导“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都是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企业精神文化的生动体现[2]。工科大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体会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团队精神,多实干、少浮躁,多奉献、少索取,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工科与其他学科在实践性、集成性和创新性上有着显著区别。工程实践是工程学科的本质要求,是工程创新和工程集成的基础。工科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卓越计划”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地方工科院校在遴选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任教师时,应以同时具有高学历及在企业、研究所、设计院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老师须具备到相关生产单位实习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高校要定期安排缺乏工程经历的教师去企业工作以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强化工程实践能力[3]。地方工科院校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作讲座及任教,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与改革,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以往对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标准以侧重评价理论研究成果为主,在“卓越计划”实施之际,要把对教师的评聘考核标准逐渐转向评价教师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与创新性成果等方面。
  五、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
  企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有较高能力的“实干家”而非“理论家”,而能力来源于实践。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对于以应用型为特色的地方工科院校来说,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一)改革实验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
  一是在课程内容上改革创新,如淘汰陈旧过时的实验内容,增加新的、学科前沿性的实验内容,逐步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二是在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进。变被动、封闭的教学为自主、启发性的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丰富创新实践活动。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不局限于实践场所,教师一方面可将科研适时适当地融入教学,在强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扩大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同时,可以把教材中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动态等向学生作引导性的讲解,倡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争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和学校的各种科技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热情。
  六、学校各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实施“卓越计划”配套措施
  “卓越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工科院校要真正培养好卓越工程师,还需要院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试点专业所在学院和学校其他各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在经费保障、学生遴选、教师评聘与考核、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毕业标准等几个方面与实施“卓越计划”相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制度的形式贯彻落实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具体工作中。同时学校要明确各部门职责,构建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保障体系。
  七、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工业强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师必不可少。地方工科院校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应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与企业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制定一系列相应政策和配套措施、打造全面保障体系,全方位为造就“卓越工程师”服务,从而真正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满足未来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施菊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179-181.
  [2]钱先军.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8,(01).
  [3]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