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点浅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 芝

  “一怕作文,二怕鲁迅文,三怕文言文”,曾经有人这样戏言学生学语文的三怕,虽然只是戏说,但在某种程度上却也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心声,学生怕学文言文的确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自本人从事职高语文教学以来,已经陆陆续续听到了不少学生这样的感叹和无奈,在与学生交流时就有人直接问我:“老师,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这么辛苦地学古文到底有什么用啊?为了单招考试中那可怜的十六分是不是太不值得了呢?”如此直接,如此犀利,让我一时语塞。其实这应该是很多学生都曾有过的疑问,事后我也深思过这个问题,也设想过许多种回答,“你们看问题不能太过功利,我们不是仅仅为分数而学习”“文言文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诸如此类,但自己想想也太过空洞无力,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又怎能说服学生。自此之后,我就对文言文教学更为留心,以下是本人的几点粗略见解,权作与大家探讨之用。
  一、重视选文安排
  在现行职高语文教材中,每册书中都安排了两个文言文单元,所选篇目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不过在安排上本人认为还有一些值得推敲。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必定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依本人愚见,教材在篇目的安排上有少许考虑欠妥之处。像《张衡传》此类浅显易懂的人物传记却安排在最后一册学习,有些令人不解。职高学生的基础本来就不够扎实,如果一进入高中就让他们接触过于理性的文章会不太适应。在高一阶段可以多安排一些故事性强的文言文,减轻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再逐渐安排一些议论性的文章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二、探究考查重点
  现今,对口单招的文言文考查比较侧重于字、句这些基础知识的落实,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字多义、特殊句式等成了考查的重点,在某种程度上却忽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使有理解题,也更多是侧重于课文阅读提示中编者对文章的点拨,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一个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到底该侧重于什么,学生在学习时又该侧重于什么。如果按照考查点来组织教学,授课就仅仅成了单纯的知识点的灌输,一篇完整的文章就被解剖成了众多零碎的知识点,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就足以应付考试,但这样的课又怎可称得上是真正的语文课。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被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被扼杀了,他们接受了“是什么”,可对“为什么”却失去了探究的兴趣。
  如何行之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并非是一件易事,毕竟这是困扰文言文教学很久的一个问题。本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包括在字句等基础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的比例上能否有所调整,教师能否更多地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学生能否不要过多地从功利性的角度去看待学习等,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考查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在考查重点上的确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
  三、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很高,但为什么学生却一见就怕、兴趣全无呢?对学生做过调查之后发现大多数学生是因文章看不懂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由于相距年代久远,语言习惯不同,学生理解起文言文来就较困难,试问一篇文章看都看不懂,又怎可要求学生满怀兴趣地去学习呢?如何让“之乎者也”如同流行音乐般悦耳动听、朗朗上口,这也许有点不切实际,但如何让学生逐步消除对文言文的陌生感、隔阂感,我想只要努力还是有一定的方法的。
  高中的学生,正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时候,“之乎者也”这些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字,很难引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所学文章中特别是先秦两汉时的一些文章,有着许多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和文人的逸闻趣事,我想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在教学时多穿插讲述这方面的内容。另外,现在教学设备如此先进,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由这些故事拍成的电影、电视等片段,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鸿门宴》《孙膑减灶》此类文章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那些历史人物从书本中走出来,鲜活形象地向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悉文章的内容,扫除文字的障碍,激发其探讨文章内容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文言文教学实在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还有许多可以研究探讨之处,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浅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以让学生喜欢学、主动学文言文为教学的出发点,并且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相信、定能对我们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江阴市璜塘综合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