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梯形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代春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是为了不教”这些至理名言,给人以启迪,并由此引发了我对梯形认识这一教学内容的思考。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将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自主地解决。因此,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小培养就非常必要。结合梯形的认识的教学,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学情,确定学法指导的重点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知识面窄,注意不够持久,感知不够精确,思维不够深刻,学法指导应侧重于学习习惯和基本学习方式的培养。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知识不断丰富,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刻,则可提高要求。梯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认识梯形既能丰富学生平面图形的认识领域,又是进一步学习面积计算,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教学前,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他们薄弱的地方,给予必要的辅导,作好学习前的准备。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要教会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学习前能充分地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对新知识的重、难点就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的目的性也就明确了。若长此以往,形成良好预习习惯,毫无疑问,学生就掌握了通向知识宝库的钥匙。
  
  第二。改进教法。适应学法指导
  
  学生掌握某种学习方法,总是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去认识特点,尝试运用,改组借鉴,最后才将它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的。因此,教师角色转变的重点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教师关键是要积极创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思考的空间,设计让学生参与具体操作的活动项目以及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借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风暴”,从而自己生疑、质疑、释疑,自己发现问题,而不是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由于受年龄与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操作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现象或规律不一定都能掌握,对此,教师应做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对操作中发现的知识作必要的总结,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
  
  第三。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讨论十分注重学生的整体参与,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身其中,充分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且每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都应得到其应有的尊重,使学生想探究,就是要唤起学生的探索意识。探索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造的起点,创新的萌芽期。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在数学探索中不断萌发这种强烈的创新欲望,必须创设探索的空间,引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好奇,从而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并且,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提出讨论问题。当从实物图中抽象出梯形时,可提出梯形与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老师要充分词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第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学生在特定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是学习策略的掌握。掌握了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知道促进知识理解记忆的认知方法,而且还能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适当地调节和控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以着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根本问题着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可从整体上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学习内容的重点,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在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成梯形的?引导学生从数学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数学。
  
  第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成果的获得必定要经过特定的学习过程,要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不忽视自己的主导地位。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检查中,不能仅满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事实性的知识,而且还要检查他们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自己科学的,符合自己的认识特点的学习方法。当学生学习的结果与过程存在着不一致时,这种检查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有些学生尽管自己已经掌握了学习结果。但并不意味望而止步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合理的,学习方法就是正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这些错误,除去偶然的疏忽外,通常都有其特定的学习方法上的根源。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探寻和消除这些错误的根源,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发现学习,进行自我的主动探索与组织,为学法的迁移创造条件。
  如今,发达国家的教育非常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今后的文盲是那些不懂如何学习的人。”我们只有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不只满足于学生“学会”,而且要下更大的工夫指导培养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习目标,循循善诱,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训练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诚然,当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后,则定会终身受益无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