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工具学科,这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中学语文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其独具的性质、功能、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特殊的价值。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若能在教学全过程中根据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施以各种美育活动,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学生从小就会追求优美的事物,感受美好的生活,有利于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本文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身临其境,感知美。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美的情感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陶冶的。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必须带着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到文章中去,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中的奥秘,“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入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特点是首先对具体形象的实体感兴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应特别注意挖掘和捕捉美的实体,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万千景象,感知美的无处不在。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语言,创设美感的环境,引导学生去领悟大自然之美。从题目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其实并非如此。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配乐录音,同时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激发自己的想象,在脑中具体的、形象的去感知,体会那石桥、树林、山泉、小溪――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尽情感受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2.咬文嚼字,欣赏美。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文章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形象的语言,这种语言也是感染力强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细致推敲文章美的语言,主动去发现语言美,细细去品味语言美,自觉接受美的教育。
  2.1 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第一次真好》中作者写道:“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说它是“风情画”,却不说是“风景画”或“风光画”?因为“风情”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在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所以如果不加以品析,学生便很难体会到此词的神韵。
  2.2 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朱自清的《春》,运用了很多生动贴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传神地展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情景,无不倾注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句式上作者长短整散搭配协调,而且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读起来很有节奏美、音乐美。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强烈情感。
  2.3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要引导学生细致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加深对课文主旨的领会。如《羚羊木雕》一文中,不同的人物语言反映出不同的性格:爸爸婉转、持重沉稳,妈妈生硬固执,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我”重情、软弱,万芳仗义、明理。只要深入感悟,就能发现作者着力渲染儿童心灵无比美好,尽管他们很幼稚,但也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委婉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人们,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奇思妙想,创造美。古人说得好:学以致用。发现了美,还要能表达美、创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学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法去发现美、表达美,才是创新教育、主动精神的体现。想象是创造的基石,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文艺,也就没有了审美。实践证明:想象领域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广度。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赏,而是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愿望,为美的对象所感动,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创造美。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着美,而课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范。由于语文学科具有模糊性的特点,他从不同角度反映着不同人所具有的不同的审美视角和情趣,作为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审美和创造,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让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锻炼了品格,为学生的创造和再创造提供广阔的舞台。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语文教学也一样,“留心处处有美”。展示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应是海阔天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放开手脚,自由驰骋,充分挖掘文字中承载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发挥语言的功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