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应对办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心理障碍及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人数有上升的趋势。针对这样的现状分析、寻找对策,已成为当代高校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寻找一套有效的办法引导大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办法
  
  对于人的健康完整定义是:不仅是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功能。这一定义告诉我们,健康的对象是身体、生理、社会的统一体,健康的标准是除了没有疾病,还要达到功能、发展的良好状态,又由于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相互影响,心理健康与否还必然关系到身体状态和社会适应功能。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这种人富有利他精神,能在付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这种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但他又没有作“完人”、“超人”等超越其自身能力的念头。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标,但目标不要太完美,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正视客观现实,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
  另外,心理健康并不是心理平衡。心理健康并非平衡与适应状态,而是处于两极的中间位置。通常人们把适应理解成对周围环境的顺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但这并不是心理健康。因为如果“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心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他健康不健康?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这种人算不算健康?其实,上述两种人也未必快乐,其心理也未必正常。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没有精神疾病,人格发展健全,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换句话说,其一是能够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最大能力;其二是能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能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专家认为:健康的精神就是全部人格协调的活动状态,其核心是内在的安定。它所具有的七个特性为:幸福感、积极性、统一性、协调性、现实性、适应性以及责任性等。心理学家将其归纳为:人格高度的分化和整合性、持续性、安定性、社会协调性、躯体健康、意志和自信、自发性和现实性等。根据上述心理健康定义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①心理健康的学生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能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
  ②能与同学、教师或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③情绪基本稳定,对事物反应敏锐,心境持久地处于轻松和愉快状态;
  ④行为符合社会群体要求,与大学生的角色身份相称;
  ⑤人格完整,能客观的评价个人和外界,意志坚定,言行一致;
  ⑥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热爱集体,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
  ⑦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⑧有一定的安全感、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逆反状态;
  ⑨心理符合其年龄水平, 自居及定向能力强,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是可望可及的;
  ⑩能适应快节奏的时代变化,高效率的学习质量,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判断一个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虽然可以参照以上标准,但还是应该因人、因事、因时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其关键是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而不应该生搬硬套标准或框框。实际上,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无论是正常还是异常都是很复杂的,心理的正常或异常,也是相对的。心理异常的表现形式又是各式各样的。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只能是相对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兰州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牛芳曾经就2400名兰州大学学生思想、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想轻生的有24人,占1%以上;UPI总分大于或等于25(说明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多达30人,占1.57%;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做出肯定选择的有218人,占到11.9%。牛芳副教授说:“我一直在高校里教大学生,对学生们比较了解,我发现在拥有不少优点的同时,学生们在心理方面确实存在发育不全的现象。据教育部调查,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但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卫生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观念的发展变化、急速转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因病休学、退学的病例中,精神疾病已远远超过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而居首位,另有资料表明,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作为班主任的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是很留意去观察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由我开导的学生在近两年中有36人(班级有116人),占31%。他们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归纳为考试焦虑、学习紧张、社交恐惧、人际关系障碍和恋爱问题等。
  尽管大学生中存在如此普遍的心理问题,但由于认识的问题和条件所限,其中只有极少部分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较专业性的帮助,而众多的心理品质较低的人群,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令人担忧的隐患。
  
  3 大学生心理健康失常的诱因。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心理健康失常的人数有日趋增多之势。甘肃省青少年教育研究所最近的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西北地区大学生的精神行为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并且就诱因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3.1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学习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学习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3.2 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3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80后、90后,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对他们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

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3.4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3.5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3.6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3.7 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甚至毕业就是失业。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4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既然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逆境无时不有,那么对挫折心理进行调适就极为必要了。在挫折面前,我们需要的是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首先应学会关注大学生心理前兆,只有我们掌握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我们才能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可能发生的心理疾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提醒,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前兆,他说只要同学和老师能够及时关注到这些症状,并使用有效的排解手段,让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就能比较有效地防止学生心理疾病甚至自杀现象的出现,有的放矢地找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加以引导,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来使得每一个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比如人际关系上有无出现问题,诸如逃避集体活动、孤僻、总是一个人行动;自卑,往往表现为怕受到伤害,对小事也很敏感、甚至耿耿于怀;神经症状,经常性的失眠、头疼、静不下心;因恋爱问题或学习成绩大幅波动而经常苦恼、痛苦等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应对:
  4.1 广交朋友,广泛接触不同层次的人。多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朋友,有助于郁闷心情的缓解。很多时候抑郁的心情就是在和朋友的聊天中烟消云散的。困惑时及早倾诉:在感到困惑、棘手或难过的时候,学会毫不掩饰地寻求朋友的帮助。当事情变得非常困难或身陷焦虑的时候,向朋友吐露诉说,仅仅是倾诉本身,也能使人获得释放,或许还会得到好的建议。
  4.2 尽量保持乐观和自信:要学会深信事情总能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所以,总是以最乐观的心情想象最好的结果。需要做的所有事都已经在进展当中,即使遇到麻烦,也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重新调整状态。
  4.3 善于整体规划:“一切尽在掌握”,这种感觉本身就能很好地缓解压力。有选择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所面临的各种事情,或许使人感到轻松很多。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列出清单,既能有一个整体规划,又能帮助将看似无绪的一堆问题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小事,一件件应付起来就容易多了。完成一件,就在清单上划去一件,这样做带来的成就感足以鼓舞你将这一做法继续下去。
  4.4 从不耽搁迟延:能在今天办完的事不会拖到明天,能在当时办完的事不要拖到数个小时之后。因为很多事情搁着未做,本身就能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4.5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4.6 要善于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要发挥自己优势,并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则须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著名剧作家曹禺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三次报考北京医学院都名落孙山,随后他转向搞戏剧,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
  4.7 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够有效地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挫折和逆境中做出的。
  4.8 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乐观的态度。挫折和教训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我们要悦纳自己和他人他事,要容忍挫折,学会自我宽慰,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4.9 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很多学生都明白这一点,但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只有保持平衡的生活规律才能形成良好的心态。
  4.10 学会关注自己、保护自己。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判断自己心理的健康状况有一个常用标准,即情绪是否稳定而愉快,一旦觉得自己有一段时间情绪很不稳定,则应考虑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
  此外,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但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5 考试压力造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引导。结合自己的工作,我发现,在本次的期末考试中,我所带的116名学生中,有3名学生在参加期末考试期间9门次有旷考情况发生,经过了解,他们都不同程度的有考试紧张症的情况。大学期间的学习离不开考试,那么学生的这种考试综合症如何消除呢?轻度的考试焦虑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并无妨碍,有时它还具有帮助学生集中精力、促使学生抓紧时间审视题目、理清思路、提高答题速度等的作用。那么对中、重度考试焦虑者,尤其是重度考试焦虑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辅导。在形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中,自我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当考试情景被学生所意识到时,学生会自觉地对其进行比较、评价,而一旦意识到威胁时,就会唤起考试焦虑。这种对考试的认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考试的重要性、考试难度的预测以及对自身应试能力的估价。学生对考试的认识程度对其焦虑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一个学生如果把某次考试看得很重要,比如与自己的升学、就业相联系,其焦虑水平必然会升高,另外,学生过高估计考试的难度或过低估价自己的应考能力,都会助长其焦虑情绪。因此,要克服焦虑心理,首先就应该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调整:
  5.1 正确对待考试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的重要性,要想办法让学生明白,各种考试不过是展示和检验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一种手段而已,它们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即使是高考,也仅仅是其中的一次考试罢了,就算失败了,也不足以遗憾终生,因为人生的机遇不是只有高考一次,人生的道路并非只有升学一条。
  5.2 正确对待考试的难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平时的考试所要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会有太难的题。升学考试,也许难度会深一点,但是,学生也不用担心,因为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考试,其难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5.3 正确估计自己的应试能力。教师可在考试之前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复习等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长处,找出弱点和漏洞,从而制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5.4 进行自信训练。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总是不知不觉地对自己具有消极的暗示,这种暗示往往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复习时精力不集中,从而减少应有的努力程度。为此,要想办法对学生进行自信训练,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做出肯定的自我评价,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此外,做好考前的辅导工作和考后的身心调节工作对于缓解考试焦虑也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学生对考试越担心,往往焦虑水平就越高,而焦虑水平越高,其心理压力就越重,从而考试的成绩可能也就越糟糕。为此,教师要抓好学生的考前复习,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以及指导学生把握应试技能,让学生觉得心里有底,以便沉着稳重地迎接考试。
  克服学生的考试焦虑,不仅要做好考前的辅导工作,而且要注意考试后学生的身心调节工作。在考试阶段,学生的身心都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因此,在考试后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采取多种活动方式使其身心放松下来,处于协调状态。同时,还应对学生考试后的身心反应给予关注和鼓励,切忌对考试失败,尤其是意外失败的学生过多地批评、指责,这样才能防止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产生过度的焦虑。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必须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乃至对社会的影响,我们高校管理工作者要重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咨询能力,并为大学生及时排解心理疾病,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