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毕 静

  摘要:情感教学缺失是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阅读教学离开情感教学是事倍功半的。本文对新时期情感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对阅读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论述了阅读和情感教学的契合点,对情感教育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情感教育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一、引言
  
  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知识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健康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而初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学生的世界观正逐步形成,情感体验在初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逐渐占显著地位。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认知因素,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等负载教师情感的教学变量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完善教育。要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需要把握以下三层含义。(1)从教学的浅层形式上看,情感教育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教学的深层意义上看,情感教育既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又是师生之间信息转换与交流的过程。(2)情感教育中强调的情感是师生双方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教学变量中,以此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活动,并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场。所谓的情感是指教学情境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情感,既包括积极的情感如喜、乐等,也包括一些消极的情感如哀、怒等,还包括一些复杂的情感如爱狠交加等。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力的过程,同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过程。因此,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也即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观需要的评价和反映;态度是指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价值观,可以说是态度的凝练,个体的有些态度经过时间的冲刷而流存下来,融进了人格,于是就变成了价值观。
  
  二、阅读与情感教育的契合点
  
  阅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符号认知过程,需要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视知觉要参与,听知觉也要参与。还涉及到认知、记忆、理解,字词音形义的掌握程度等多个方面。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其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体验渗透到每一个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第二学段提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第三学段提出:“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第四学段又从鉴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等。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它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为“智慧之源”。阅读既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21世纪是一个阅读时代,信息爆炸导致知识骤增,仅靠勤奋获取知识已无法对付每日加高的书山。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常运转,离不开阅读活动,要使后人学习前人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也离不开阅读活动。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情感,而是调节和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和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使儿童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奉行,同时是意志教育。”然而遗憾的是,学生阅读低效的状况一直存在,很多年来均未得到有效的改善。新课标实施以来,众多的一线语文教师及广大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有的研究都默认了语文阅读教学是低效的。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凭借语文教材中的几百篇优秀课文进行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述。
  
  1 创设情景,激发审美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情弦,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例如上《胡同文化》《吆喝》时,可以选择北京老胡同的照片,配上陈升演唱的《北京一夜》或者《大碗茶》,产生历史沧桑感,与文本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2 发挥想象,领悟情感
  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把有关语句转化为栩栩如生、如在眼前的具体形象,使之“活”起来,也就是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过想象再现作者描绘的情景,使奇山异水、春光秋色如在眼前,欢声笑语、悲歌哀吟如在耳畔。我们觉得自己也徜徉在山水之间,恬淡超逸的心境脱颖而出。此时此刻,阅读主体沉醉在一种和谐宁静的境界,山水与我交融为一,神与物游,整个身心获得怡情欢愉的享受。
  
  3 加强朗读吟咏,加深师生情感交流
  追溯古老中国的国文传授传统,我们发现古人乃至近代人更注重对文字及文意(道)的体味与鉴赏,从诸葛孔明“好为梁父吟”的“吟”,到苏轼的“味摩诘之诗”的“味”,再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中的老先生读书“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入神朗诵,我们发现了本为传统却为今人忽视甚或漠视的“吟、昧、悟、诵”以及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少一点分析、说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还给朗读。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者。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
  
  4 读写结合铸就情感升华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乏味,最终苍白无力。实际操作中,我们须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读写结合就得找最佳结合点。这又要求教师必须仔细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写作技巧、体会作者情感等知识,从各方面来寻找这个读写结合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便注意了这一点。根据课文内容、形式的不同。我让学生写的文章形式也不一。或补写,或改写,或续写,或读后感等等。
  
  5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情感教育推向高潮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7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