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彩玲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教育从总体上说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总由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根本,通过学生创造性的劳动,让学生自主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问题的探求者。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自己的教学思想,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需要创造型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善于倾听学生的设想,采用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新方式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不同的想法,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过程,根据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现代教学应该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产生新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课堂提问,指导提问方法。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激发
  
  1 教师应善于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人类任何一项认知活动都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励人们去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原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教学中要尽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唤起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人的素质的形成,主要从幼儿和中小学阶段开始的,因此自古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时期的可塑性极大,这个时期加强对孩子进行培养,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也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勤于提问的习惯,体会问题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问题。
  
  三、营造提问题的氛围
  
  1 小班化教学,形成师生互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过教学。这样下去,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爱学。就教学而言,交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由于我国师资力量不足,现大多数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多数在70人左右,在短短的一堂课要让学生都参与互动是不可能的。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学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应该是今后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2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树立自信的环境。
  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心情愉悦的情境下自信心就较强,思维也就最活跃。教学应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这一规律。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大地发挥。教师不应该总是用教育者的姿态和语气与学生交往,这样容易使学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不利于与人沟通。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赞赏、鼓励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自由安全的环境中,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得到激发。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学的方面,应该努力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式学习。调查显示,学生们渴望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如果一个在小学度过6年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简单重复之中,很难想象他的一生会有什么创新能力。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探究式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体验,把学生置于生活当中,在体验中发现问题。
  
  五、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先天就有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
  
  1 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当教师重视对问题意识进行培养,上课时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在引入新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可利用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创设问题情境。
  
  2 在探究知识中,设置问题情境。在探究知识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学习情绪就越高涨、越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抓住每个让学生提问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逐步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应从注重“学”转变为关注“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成长,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3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