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纯美的诗 复杂的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蕴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本文从着重三个角度对《再别康桥》的主旨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再别康桥 主旨解读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把我们带入诗情画意之中。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具有至真至纯的诗情美,更因为它蕴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再别康桥》”,细细品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解读《再别康桥》的主旨。
  
  一、别了,母校
  
  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悠闲自在的生活,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诗人深情地称康桥是“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他说:“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而今重返母校,诗人“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夕阳西下,落日把它的余晖幻成满天的彩霞,织着思恋,缀着梦幻,诗人带着无限的眷念,带着深深的愁思,一步三回头地向母校告别。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不忍惊动、不愿惊动母校的心理。看似安静,实则沉重,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实感,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这幅落日告别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子对母校的无限深情。就让那份美好永远沉淀在康河中,永远尘封在记忆的画册里。诗人把无限的眷恋与淡淡的忧伤注入康桥的一草一木,他轻轻挥手,悄悄离去,留下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二、别了,爱人
  
  徐志摩曾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句话似乎应验了他的情感历程――痛苦而孤独。徐志摩深爱林徽因,但是最终林徽因还是嫁给了其恩师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的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爱,这种爱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这种富有性灵和诗情画意的爱情是志摩所追求和渴望的。从文学的角度说,志摩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从“人”的角度说,他却是一个浪漫而注定孤独的人。因为社会是现实的,浪漫就像晚礼服,虽然美丽但不能天天穿,浪漫只能是诗人笔下和心中的一片美丽云朵。志摩的爱人在他内心深处,又在他遥不可及的天边。
  
  三、别了,理想
  
  胡适在《追悼徐志摩》中曾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志摩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生都在追求爱、美与自由,这可以从他给梁启超的信中看出:“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这样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完美生活的理想主义者,注定是痛苦的、悲剧性的,更注定是孤独的。
  康桥,因为有了志摩,成就了它的灵性,走入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志摩,又因为有了康桥,找到了精神的皈依。康桥正是志摩心灵的故乡啊!因此,康桥在志摩心中不再是一个学院的代名词,而是一个美学观点、一个博爱的载体、一个自由的象征,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但是彩虹似的梦是美丽而短暂的。因此再别康桥不仅是和母校告别,还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是一遍就可以读懂的,因为它――语近;但也许是好多遍也读不懂的,因为它――情遥。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说:“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诗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细细品味《再别康桥》,我们可以体会到很多很多。
  (王小华,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语文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20514.htm